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旗县动态]清水河县宁城县奥托克前旗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01

清水河县:变特色产业为发展优势 全力推进“绿色杂粮县”建设

2023年,清水河县依托杂粮生产优势,以“保特、创优、增效”为目标,着力打好“特色”和“优质”两张牌,以小香米谷子、黑黍子、胡麻等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通过完善政策扶持、建设生产基地、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加工能力、加强品牌塑造等多项措施,全面巩固“中国小香米之乡”“中国黑黍子之乡”成果,努力把该县建成“北方杂粮重要生产基地”“全国绿色杂粮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巩固“绿色杂粮县”发展成果。

一是建设生产基地,完成杂粮种植基地30万亩,西部乡镇以种植小香米谷子、黑黍子为主,东部乡镇以种植燕麦、胡麻、杂豆等为主,重点打造千亩高品质绿色杂粮示范种植基地12个,引领带动全县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其中在中西部乡镇建设4处千亩小香米谷子示范种植基地,在黄河、浑河、清水河流域建设4处千亩黑黍子示范种植基地,在东部长城沿线各建设2处千亩莜麦和胡麻种植基地。

二是落实政策补贴,争取6万亩轮作项目、6万亩代耕代种项目、2万亩大豆玉米套种、3000亩油菜扩种,及时发放惠农补贴,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种植杂粮种子提纯复壮基地1000亩,不断选育适合当地本县及周边优良品种选育,形成我县杂粮种子体系;依托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研发中心,建立优质杂粮种子库,不断提升小香米谷子、黑黍子等特色小杂粮品质。

四是做优产品品质,建成年生产2万吨有机肥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满足绿色杂粮种植基地土壤改良需求,进一步提高杂粮品质,实现产品绿色有机;申请衔接项目资金持续发放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杂粮品质;依托绿色加工园区大数据研发中心,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五是加大品牌建设,推进以“六个地标产品”为引领的农业品牌战略,扎实推进中国“一乡一品”示范县建设和“中国小香米之乡”、“中国黑黍子之乡”建设,打响“清水河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监管企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面向京津冀、辐射晋陕北的绿色杂粮供应市场,进一步提高地标产品知名度及农民受益度。

六是强化农企利益链接,以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为龙头,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产”字下功夫,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延长产业链,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香米、燕麦等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加务工就业岗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支持蒙清、中合万家、中清、蒙宏等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完成订单10万亩以上。

七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杨家川综合治理项目,积极争取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切实在该县开辟更多良田。

02

宁城县小城子镇:赓续红色血脉 打造“三红”产业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宁城县小城子镇是革命老区镇,内蒙古自治区林果面积最大的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2021年,小城子镇争取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三红”产业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建设“三风”传承基地,提振党群“精气神”,彰显红色革命老区新风貌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风教育基地。投入彩票公益金400万元,在革命老区高桥村实施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对高桥七烈士陵园进行改造提升以及对周边景观进行打造,重点建设“一园一场两站”,有效提升了基地接待能力。同时争取上级组织、民政等部门资金190余万元,修缮加固革命文物、修建“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展革命英烈事迹讲座、专题报告、主题演讲以及公祭、悼念活动等76场次,参与党员干部群众达4000人次,组成“烽火助力团”开展巡回宣讲43场。

坚持德治为先,打造家风传承基地。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好家风”示范创建活动和综合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红色家风引领文明乡风、村风、民风。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诚信家庭建设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累计推选出区市县镇4级“最美家庭”85户,“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4名,“好家风典型人物”83人。小城子镇被自治区妇联命名为全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同时,通过彩票公益金示范区项目示范带动效应,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养老服务等设施建设,共建设卫生厕所1127处,污水处理场2处、养老院1处,不断满足群众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坚持抓小育红,打造学风养成基地。在各中小学校以“永远跟党走,当好接班人”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演唱会、征文比赛等红色系列教育活动,培育选拔“红领巾讲解员”48名,累计开展“讲解镇域英雄事迹、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朗诵红色经典诗篇”等活动450余场次。依托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生暑期实践体验等活动,将教育课堂延伸到革命历史遗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深刻上红色的印记。

实施“三青”育才工程,抓好干部“传帮带”,注入老区精神传承新血脉

在青年革命后代中,实施“薪火”传承计划。依托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纪念地,聘请9名革命后代担任红色教育基地志愿讲解员、革命英雄事迹义务宣传员,做好红色革命故事的讲述、挖掘、总结和编辑工作。将青年革命后代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引导他们继承先辈先烈遗志,积极投身到扎根农村、建设家乡、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来,当好新时代革命事业的传承人和接班人。

在青年党员干部中,实施“青雁”选育计划。在青年农民和返乡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中,大力选育年轻干部和青年党员,充实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放大“头雁效应”。全镇村级“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7.8岁下降到43.6岁,高中、大学学历从原来的48.2%提高到64.4%,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青年新型农民中,实施“新农”培树计划。与中国农科院兴城果树研究所等国内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小城子林果产业博士科研实验基地。依托全镇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基地,采取轮训、实训以及“一对一”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青年农民2000余人。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措施,选树400余名“土专家”“林秀才”“经济人”和党员科技带头人,与2800余名果农、菜农等结成帮带对子,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将“好技术”与“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打造“三红”文化品牌,推进全域“红富美”,培育老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革命老区红”文化品牌。在推进葫芦峪红色旅游景区、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的同时,配合县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烽火宁城》《激情岁月》《大宁魂》《忠诚》等一批优秀舞台作品,并在中国评剧艺术节、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以及各级展演展评中多次荣获大奖。持续丰富提升高桥牺牲地、八路军三区队奇袭宁城和解放宁城战役旧址、大岔不岔和小岔不岔驻军旧址、八素台战备防空洞等红色遗址,打造遍布全域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黄金旅游线路。

打响“陪嫁牡丹红”文化品牌。投入彩票公益金300万元,建成牡丹大食堂(民宿旅游服务中心二层866.4平米,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万元,自建民宿370平米。现已接待观光旅游4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万元。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经济林协会牡丹产业分会对接,深入研究陪嫁牡丹的栽培、繁育、移植等系列特色技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纬度最高的木质化牡丹培育、研发与创新基地。连续举办5届牡丹文化节。塞外陪嫁牡丹栽培繁育技术被列入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强“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以八家、长皋、柳树营子万亩苹果产业基地为依托,建设集林果生产、苹果采摘、科研教育、技术培训、农事体验、观光游览、文化品鉴、文艺创作等为一体的大型苹果文化旅游产业园和林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加大“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创办“相约醉美小城”公众号,连续举办6届苹果文化节,协同县乌兰牧骑创作了大型舞台评剧《苹果红了》,大大提升了“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03

鄂托克前旗:稳步提升驻村帮扶工作实效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组织带动、机制创新、干部担当,不断深化包联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突出组织带动,着力谋发展。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构建嘎查村党支部、包联单位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合作组织等多方利益共同体。积极引进涉农涉牧优势企业,发挥供销合作社主导农村牧区流通综合服务优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等发展模式,加速嘎查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机制创新,全面抓落实。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驻村包联帮扶机制,建立市级、旗级、部门、镇加企业包扶的“4+1”包联机制,从旗直属机关精准选派24优秀科级干部、86名后备干部下沉到嘎查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扎实推进包联驻村工作,实现了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和社会帮扶全覆盖。

突出干部担当,树立新形象。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在一线掌握民情、在一线排查矛盾、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创新机制、在一线检验作风,并对排查出的诉求第一时间进行长久有效解决。驻村期间各工作队积极向各级各部门争取项目建设资金2.6亿元,带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72场次,联系覆盖群众23920人,入户走访18582次,帮助群众2395户,建立起了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来源:信息采编中心

责任编辑:赵慧阳 陈媛

统筹终审:高凤义

扫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