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旗县动态]林西县化德县乌达区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林西县:“三变”改革蹚出乡村发展新路径

“各位股东代表,我宣布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五大”股份合作社第一届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胜利闭幕!”2月7日,在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的会议室里,村民们都笑意盈盈,对此次股东大会赞不绝口。

“看着股东大会胜利召开,我们这心里也美滋滋的,我们都是‘三变改革’的受益者。”村民李刚高兴地说。官地镇下官地村山地多、平地少,地形复杂且较为分散,这些都长期制约着下官地村的农业发展。为破解这一瓶颈,官地镇党委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将部分原来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整理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盘活了农民手中的闲置土地。

“走,去村里的设施产业园区看看。”嗓门洪亮的下官地村党总支书记王维臣热情地招呼着。走进设施产业园区,蔬菜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地排列,大棚内“精神抖擞”的芦笋、西红柿、芹菜等绿色蔬菜垄垄相连,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村民李国华一边蹲在地上割着芹菜一边说:“以前这是山坡地,种庄稼也不长,哪里会想到,如今荒山变菜地,收成还出奇好。只要勤快,一年怎么也能种上两茬菜,这一冬天我们芹菜就卖了5000元。”

官地镇积极探索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和以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五个合作社为核心的“三变五合”改革工作,让资源从“闲置”到“有用”,让村民从“少数参与”到“多数主动”,让发展成果从“部分享”到“人人享”,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驻村第一书记王超群说:“全村情况汇总成有一本账,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村民的收入才会像咱村的‘芦笋’一样节节高。”

广袤乡野间,三变改革让乡村走出了发展新路子,“生金流银”的蔬菜大棚和四季不断的收入让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化德县:农村“小网格”书写村级治理“大文章”

近年来,为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化德县在全县86个行政村推行“网格+党员联户”管理模式,通过定格、定人、定责,构建起“农村(社区)—村党支部—网格”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

划网格、建队伍,提升乡村基层“治理力”。化德县坚持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条块协同、上下联动”为原则,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县86个行政村划定484个网格,解决了原来管理范围大、较复杂、管理任务重的问题。构建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网格,推选党员先进骨干担任“中心户”,形成“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效应。村级总网格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由现任村长担任,基础网格员从党员中心户、村“两委”、村民代表中择优选拔,主动联系15-20户群众,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

明职责、强服务,提升乡村建设“战斗力”。化德县紧抓乡村产业振兴这个基础和关键,为着力提高农村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按照“明确分工为抓手、创评争优为依托、督查问责为保障”的模式,激活基层服务的“小气候”,书写责任落实的“大篇章”。坚持“马上就办、服务为民”的理念,建立“双线受理、双线交办、一线落实、一线反馈”的全空间服务模式,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160多件居民反映事项全部及时办、立即办、马上办,群众满意率100%,有力凝聚了党心民心,架起了一条为民服务的“连心线”。

求实效、促转变,提升乡村振兴“发展力”。化德县通过党支部核心驱动,网格员全程参与,使乡村振兴更聚人气,更具发展力。网格员积极履行职责,帮助村民维修饮水管、清理沟渠,开展助农助耕活动等生产生活难题,将村民急事难事在网格中“一网打尽”,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实施网格治理工程,依据行政村自然村分布、人口集聚等因素,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引导网格员在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矛盾化解、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村振兴的“多条线”集聚到网格这“一股绳”里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发展体系。

乌达区:坚持“三个一” 抓紧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乌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敲响重锤,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健全一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乌达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继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优化动态监测方式,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共享,精准确定监测对象,针对现有监测对象2户4人,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全力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制度防线。

强化一个保障。进一步建立巩固拓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长效机制。做到精准化监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保障,机制化巩固,责任化考核,在健全长效机制、提升保障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挖掘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潜力,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公益岗位安置、技能培训提升等措施,不断拓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渠道。截至目前,乌达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中5人实现稳岗就业。

完善一个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的政策体系。对症施策,靶向发力,有效防止因病、因老、因灾、因生活困难等返贫致贫风险,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金融、综合保障、社会、扶志扶智等帮扶措施,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部门会商确定帮扶措施,使用行业政策、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开展针对性帮扶,累计落实产业帮扶5人,就业帮扶(含公益岗)10人,健康帮扶22人,综合保障帮扶19人,教育帮扶1人,金融帮扶2人。

来源:信息采编中心

责任编辑:赵慧阳 陈媛

统筹终审:高凤义

扫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