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琼森曾说过:“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道理人人都懂,想要看清一个人,却不那么容易。
有些人,看上去笑容满面,却是背地里藏刀。
有些人,话说得不好听,却是菩萨心肠。
人总是更愿意相信,令自己感受好的东西,对那些令自己感受不好的人和事,总是抱着偏见。
因此,经常看错人、看走眼、受伤害。
其实,看清一个人,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看细节,二是看关键。
比如,以下4个关键时刻,就能基本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人生熙熙攘攘,无非利来利往。
人活一辈子,为了是几个碎银两。
然而,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做人底线。
一个人可以为财而拼命,若是没有底线,便没有人格。
就像《心居》中的冯茜茜,她想被人看得起、想成为上海人、想在上海有立足之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令人佩服。
可是,冯茜茜却选择了一条好走的歪路。
先是和顾昕半推半就,成为了第三者;
为了达到目的和完成业绩,不惜用样貌与威胁,拉别人下水;
为了在上海得到房子,在顾昕舅舅的诱导下,铤而走险,做出了违法的事。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从来不反对这句话,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活好了,也有余力去爱身边的人。
这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求。
可是,凡事有度。
“利已”并没有错,若是违反社会道德,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利益最大化,便是人品上的问题了。
人人都是利益至上,只不过,小人与君子的区别是,小人只有利益,而君子的底线是一个义字。
君子有道义,也重情义。
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不惜一切,不顾亲情,伤害朋友,品性也好不到哪里去。
经得起利益诱惑的人,即便性情冷淡,至少品行是端正的。
有这样一次经历:
和朋友到一家餐厅吃饭,在门口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太太。
彼时,春节临近,我们都知道,这些人未必是真的可怜之人,也有可能是受伤者,但是,我们都不想伸出援手,内心甚至质疑,为什么餐厅老板也不管一管。
我们进入餐厅后,服务员将我们带一个靠窗户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门口的一切。
不一会儿,看到一位经理模样的男人,给乞讨的老太太送去一些吃的,并往别的方向指出。
出于好奇,服务员给我们上菜时,问了服务员是什么情况。
服务员告诉我们,那个男人是他们老板,老人已经把他们餐厅当成定点“食堂”几乎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乞讨。
老板的意思是,不管她出于什么目的,谁也不会甘愿拉下自己的脸去乞讨,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给她一顿吃的,也穷不了自己。
服务员还说,他们老板是社区评选的“善良之星”,他自己小时候吃过不少苦,所以,自己有条件了,愿意帮助别人。
逢迎比自己厉害的人,是一个人趋利避害的本能。
一个人若是对待比自己弱的人,依然保持着善良与谦逊,便能看出这个人品行的端倪。
当一个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比别人高时,会本能地生出一些优越感,但是,品行高雅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这种本能,不让比自己弱的人感到压迫,更不会以自己的实力,去碾压别人。
越是厉害、有素质的人,越不会傲慢无礼。
他们遵循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原则,不抬高踩低,是善良可信之人。
原来,是男人的母亲。
老人在家里,想看一部老电视剧,之前帮她调好了,每次看的时候,直接打开点几下就行了。
男人知道了母亲的问题,便旁若无人的,耐心地告诉母亲,怎么找到她想看的电视剧。
时钟上显示,花了五六分钟,老人才找到想看的电视剧。
老总解释,小时候,父母耐心对待我们,成年之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愿意耐心对待父母的。
父母成为父母后,他们的世界只有孩子;孩子长大后,世界里却只有诗和远方。
在外人面前,有一个好脾气,并不一定是真的好脾气,有可能是利益使然。
毕竟,外人不会一直原谅我们。
而父母却不同,无论我们怎么对他们,他们永远在那里守候。
所以,很多人在对待父母时,没有丝毫耐心,甚至连话都不愿多说几句。
若是一个人,在面对父母和家人时,依然能够态度温和,保持耐心,给予尊重,那么,在发生其它事情时,他也必定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人,往往有责任心、有担当,是靠谱的人。
看清一个人,不要只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
一个嘴里说感情大如天的人,经受了利益的考验,才配说出这句话;
一个对待弱者依然态度谦和的人,才配得上善良二字;
一个对待家人和父母,始终给予耐心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修养。
下一篇
潘巧云死前对杨雄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