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央视新闻《新闻一加一》栏目视频连线时表示: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其中的大部分在中等收入标准靠近下限这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了,里面大部分还是刚刚迈过中等收入的门槛。
其还提到,这部分群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一旦遇到外部的冲击,这部分人受影响也最直接,包括对收入的影响、甚至对一部分人的就业也有影响,所以这部分人往往在体感上就更脆弱。这部分人的后顾之忧也更重,尽管收入已经迈过了中等收入门槛,但是还要考虑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还要去增加储蓄,这就使得他不太敢消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有效提高更多刚刚迈过门槛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的获得感能够进一步增强,使他的体感转得更暖,这是工作的着力点。
此话一出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收入多少算中等”、“中等收入标准是多少”、“又是专家胡咧咧”等。
据媒体中新经纬查阅《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发现,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即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分别为为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按此划分,2022年全年,我国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此前,国家统计局曾表示,调查中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这种划分方法在调查中很常见。
中等收入什么标准?有专家称月入3000元就算
其实关于“中等收入”的讨论由来已久。据红星新闻报道,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2021年曾发文提出,有必要提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推动这个群体再增加4亿-5亿人,达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左右。
就在2023年6月著名收入分配领域专家李实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披露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的最新测算数字,却因为“月入3000元左右就算中等收入群体”引来网友争议。正如李实在专访中所说,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
彼时李实受访提到,国家统计局2017年测量的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4亿人左右,使用的是绝对标准。这个绝对标准是在当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这个区间内,这个家庭就属于中等收入人群。按此标准,也即如果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们收入不断提高,他们就会加入到中等收入人群当中。
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的下限来算,意味着一个人年收入大概是3.3万元。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测量,如果是两口之家,就是年收入6.7万元左右。平均到一个人身上,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时间内,因为居民收入是在不断增加,虽然增加的幅度相对以前来说是偏低的,但是毕竟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还在增加,增加就意味着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按照这个绝对标准,根据我们的测量,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概达到了4.6亿人左右。也就是说,2017年-2022年,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了5000万-6000万。平均下来,大概一年增加1000万左右。绝对数量增加背后,主要是来自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以后,升格为中等收入人群。
识别和瞄准中等收入人群的潜力人群很重要,后备军应该说都是从低收入人群当中来。但低收入人群当中,也不是所有人在短期内都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往往是收入相对高的,就业相对稳定的人群。具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大概是月收入3000块钱左右,因此如果月收入在2000-3000的人群,收入能够每一年保持5%到10%的增长,可能经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最容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是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当中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技术工。虽然他们学历不高,但是经过在城市常年打工,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慢慢成为了技术工人。这一部分人随着技术的发展升级,他们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群属于自主创业的人群。现在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去做自主创业。在开始阶段,自主创业人群往往收入不稳定,因为存在着风险、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有很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扶持,他们也会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还有是一些非技术人员,包括对服务业的一些人群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增加技能来提高工资,慢慢也可以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对比国际,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是个什么水平?
李实称,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体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他们都使用“绝对标准”,发达国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对标准”。
什么叫绝对标准?用一个收入区间来作为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刚才我们讲到的,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在10万到50万,这个标准是按照2018年的价格确定的。在2022年,我们还是使用这个标准,只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调整了物价水平,因为这段时间物价在不断上涨,按照实际的收入来算,这个标准是一样的,但是名义收入会有所变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使用的都是绝对标准,这个标准不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动,它只是随着物价来进行调整。比如说,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他们曾经推出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根据他们的提议,一个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700元(年收入2.5万-25.5万左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用这个绝对标准。换句话说,年收入不到3万块钱,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使用的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会接近50%。
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是相对标准。它是按照一个国家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区间。比如说像欧盟的一些国家,他们是根据欧盟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限,用中位数的200%作为上限,如果你的收入正好是在中位数收入的60%-200%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它为什么叫相对标准呢?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收入中位数是在不断变的。随着经济增长,收入的提高,它的中位数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中位数在提高,中位数的60%和200%也在提高。
但是,按照相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基本上不会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提高而有所提高。因为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中位数也在提高,中位数提高了以后,你用这个标准划分出来的人群基本上还是这个人群,不会有所增加。
但是,用绝对标准划分出来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而不断扩大,相对标准不会得出这样一个变动趋势。
因为,引起相对标准下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扩大,不是在于收入增长,而是在于不断地缩小收入差距,才能做到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这是两个不同原因带来的结果。
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划分美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是超过70%以上都是中等收入人群,它比我们规模高得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高,我们使用的是绝对标准,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随着收入不断提高而提高。
如果用美国自己的相对标准,收入的中位数60%-200%划分,美国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60%左右,比重也比我们高得多。
和我们中等群体规模差不过的是,主要是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的这些国家。但如果有的国家收入差距要比我们大一些,它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就比较小,反之亦然。
中等收入群体是中产阶级吗?两者概念深解读
李实称,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后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概念。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中产阶级所包含的标准是比较多的,衡量一个家庭是不是中产阶级,不仅仅考虑收入,也考虑到生活方式,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它是一个多维标准。
一旦是多维标准,就会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麻烦。你怎么把多维的标准统一起来?所以各个国家虽然讨论比较多,也有一些人进行规模上的统计。但各个国家使用标准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所谓统一的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所使用的就是一个标准——看收入,其它的都不看。
为什么?因为除了收入之外,其他的标准争议都很大。比如说受教育程度要不要考虑?西方国家经常用非常简单的标准,有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所谓职业就是白领工人或者科技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等,都是社会上的所谓上层职业。第二,有没有自有住房,有自有住房就说明有一定财产。第三,有没有完整的家庭?比如夫妻有两个孩子。第四,有没有汽车。它把生活方式、财产、收入、职业都考虑进去,它是多维的标准。
这些标准在我们国家来说争论都很大。是不是一定要把中国的中产家庭有没有汽车来作为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汽车,但是有其他更多的房产,这个汽车的标准还重要不重要?就是类似的原因。
确实现在没有人使用像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人群,没有的,至少我没有看到过。
关于“中等收入”,你怎么看?
(资料来源于央视新闻、红星新闻、中新经纬、腾讯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