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为什么要说“干杯”?
干杯,指的通常是在饮酒时,特别是在祝酒、敬酒时,以某种方式,劝说他人饮酒,或是建议对方与自己同时饮酒。在干杯时,往往要喝干杯中之酒,故称干杯。有的时候,干杯者相互之间还要碰上一下酒杯,所以它又被叫作碰杯。
据说喝酒干杯的习俗是从古代角斗士来的。他们决斗之前要喝酒,但生怕对方下毒,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酒往别人杯子里倒一点,别人也回敬一点,杯子不经意的碰在一起……经意的碰在一起……于是就有干杯的习俗了。杯子里的酒还是这些,但是倒来倒去的,两个人的酒就融在一起了,内涵也丰富了。
碰杯这一词是源自古希腊,当时人们坐在一起喝酒时,觉得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鼻子可以闻到酒的气味,嘴巴可以尝到酒的香味,唯独五官中的耳朵没有派上用场,所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碰杯的形势,让耳朵也得到享受.所以就有了碰杯。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酒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早期的酒是用来祭祀专享的,后来才泛化到贵族专用。尤其是到了春秋乱世,酒礼已经被各诸侯僭越了。而且形成特有的酒礼,各国互有使臣来往,因为一人一案的饮酒方式,饮酒时,人们用右手执杯,伸直与肩齐,让对方看到自己腰间没有暗藏武器,以示友好。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之,称之为“扬觯”,也叫“杜举”。南北朝之后,随着“围餐制”的盛行,“杜举”最终演变为“碰杯”习俗。中国古人不讲究干杯的,真要一口干到底,那叫粗鄙失礼,即便发展到围餐碰杯时期,也是点到为止。中国真正流行“干杯”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西方的一些酒桌习俗逐步在早期新文化运动的青年们之间流行,寄意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尤其是共产国际时期,中国一大批留苏革命者把俄国人的喝酒方式带到了中国的革命队伍中,逐步形成了当代碰杯就干的酒桌礼仪。
在宴会上“干杯”会增添喜气和风趣。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提议干杯者,可以是致祝酒词的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在场饮酒之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其杯底,面含笑意,目视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祝福的对象,口颂祝颂之词。如祝对方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节日快乐、工作顺利、事业成功以及双方合作成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