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
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二、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1、觉
披衣觉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知觉],也是仄声。
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寤也],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不
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青楼挂明镜,秋风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马戴 (唐)的《落日怅望》,也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结束语张九龄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显景龙初年(707年)进士及第。从张九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已经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为试帖诗的主要诗体。
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