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身为一国之君,坐拥数十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区区一个朱棣?

当初朱允炆对皇爷爷提出过自己担心藩王造反,朱元璋问你打算怎么办,他说先礼后兵,朱元璋觉得这么做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朱允炆削藩都是直接兵,从没按自己之前说的那样先德化。

前期坐失良机,有机会扣押朱棣儿子,有机会提早动手,就是不动,动了其他人,等于提醒朱棣:只要还想活命,就赶紧造反。

然后又所托非人,张信倒戈,还没开打就送了张昺谢贵葛诚等人头。

等慢慢的朱棣人多了还得到外挂朵颜三卫,急于擒杀朱棣求富贵的人就少了,观望和倒戈的人就多了。朝廷和燕军相持时间一长,量变引起质变,朱允炆就不再有全国敌一隅的碾压优势了。朱元璋的儿子辈兔死狐悲心向朱棣很正常(参考刘彧刘子勋之争),孙子辈里寄予厚望的晋王全程不在线。

耿炳文的善守不善攻让朱允炆难以满意,有战绩的徐辉祖又因为是朱棣的妻兄而不被信任,换成了李景隆。

李景隆其实也不是看起来那么没用,至少人家在洪武年间是实打实地凭自己的功劳升的官。后来带互不熟悉的五十万大军乌合之众,在后勤不力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竟然一路推进到敌方老巢还形成围攻甚至还一度攻了进去,这就是本事。后来朱棣曾经攻打李景隆中军不入,也是李景隆的本事。瞿能攻进城那次,因为官军没有合练过,其他军队和瞿能不熟,若是其他军队争功不配合,瞿能也只能提前领盒饭。

朱允炆当然也有领导责任,虽然方孝孺等人曾以七国之乱失败给他打气,但就他那套君臣班子,就算天上掉下十个周亚夫而且全在他这边,也都被那几位文官弹劾死了。讽刺的是,方孝孺以前还写过一篇讽刺自以为知兵者的故事。更讽刺的是,徐辉祖得不到信任,徐增寿却顺当地做着内奸。

对了,还有那句著名的“别让我有杀叔之名”。流传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的确不忍杀叔。我觉得也未必说不通,因为已经逼死了一个湘王了,虽然湘王的谥号是戾,不像朱允炆有愧疚的样子。一种是暗示在战场上杀死朱棣,别让朱允炆活捉了他从而不得官宣判叔叔死刑。但如果是这种情况,还不如不说呢,人家梁元帝想杀侄子萧誉、侄孙萧栋、弟弟萧纪的时候,都对手下交代得很清楚,不要活的,手下也没会错意,梁元帝根本不需要挥泪审谁斩谁。近一点,他皇爷爷朱元璋本身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对象,当初以一副“他有大罪,我不忍也不想杀但不得不杀”的姿态杀了红巾军老将邵荣,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朱棣杀奔南京以前,山东的城池往往即使被燕军攻占也很快被收复,但事实上,朱棣已经主宰了战局,盛庸、铁铉已经陷入被动。等朱棣渡江,梅殷不知道在干什么,陈瑄率水师倒戈,朱允炆终于发现了徐增寿是内奸,然后……审也不审,问也不问,直接杀了。

用网友的话说,朱允炆这个皇帝也是当得相当的不容易,遍地都是生路,他硬是自己开发出了一条死路,然后走完了。

朱允炆身为一国之君,坐拥数十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区区一个朱棣?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