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背后的政治与人性

  《窃听风暴》讲述的是一部关于窃听题材的电影,故事发生地在1984年的东德。

  东德高层因为担心知识分子借艺术创作与西德互通有无,泄露国情,瓦解民心,下令国安部监听所有的作家,包括男主德雷曼。这个代号为“勇士”的监视计划由代号为“HGW XX/7”的威斯勒负责。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威斯勒被德雷曼对真善美的执着和对艺术的信念打动,几度违背职业道德暗中帮他,最后惹上牢狱之灾。德国统一后,德雷曼发现了威斯勒为他所做的一切,写了小说《献给好人的奏鸣曲》,送给他。

         电影中很特别的是窃听人员威斯勒的生活。他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简单而乏味的生活是他的全部。领带总是黑色且打得紧紧的,直到勒的快要喘不过气来,回家也就是看看新闻,吃着一成不变的晚餐,他没有家人,朋友,孤独的时候只能找来妓女,可是,没有钱她们可不会多陪他一分钟。威斯勒表现出的那种内敛、沉稳、严谨、干练,分明就是德国文化缩影,即便在1989年柏林墙倒之后,他仍然毫不张扬、默默无闻地干着分拣邮件的工作。

       要说对于工作的热情,没人能大于威斯勒,他从不觉得自己不人道,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荣耀。虽然连邻居的小孩都说国家安全局的人是坏蛋,这些都不重要,他的一生都属于政府。

       直到有一天,那个他窃听的诗人德雷曼,让他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们会为朋友挺身而出,而不是相互算计,攀附权贵。

  他的监视活动从此变成了守护行动。如果说,无知的人是幸福的,那么谁能够明白,知道一切的人需要承担多大的不幸和风险?他什么都知道,却为了这暗中的守护而不惜一切的冒险。他化身为真实世界中无名的观众,劝阻和拯救着这两个组织要求监管和迫害的艺术家,最后却只能抱住克丽丝濒死的身躯,徒劳想要跟她解释这一切,然后无力地退开,看着徳莱曼抱起她,一起心碎。

      《窃听风暴》这部影片的风格无疑是地地道道的德国味、节奏缓慢,色调灰暗的特点。无论是剧情、台词或者情节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德国味浓厚,永远那么简单、干练,绝不花里胡哨地哗众取宠。情节细腻感人,少了许多商业化的气息,多的则是导演、剧作家对于生活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或许没有好莱坞大片那种视听震撼,带给观众的心灵激荡却远非短时的震撼可以替代。 

        影片里,东德社会专制下“国家安全局”、“文化部长”等等的冷酷、无情与人们心中的自由、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有很多细节都表现了威斯勒在冷酷外表下的温情:在电梯里遇见的小女孩儿,他忍住了没有习惯性地去问小女孩儿被“国家安全局”抓走的父亲的名字,而是颇为意外地问了小女孩儿她手中皮球的名字,这样的一个细节就如同专制制度下是无边黑暗里人性温暖的闪光,实际上在这一刻就已经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人们威斯勒必然会帮助作家夫妇的。 

        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中,人性的善恶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人出卖了自己亲友,有人居位谋私,有人不能妥协时局而以自杀抗争。但其间人性的美善被表达得分外深刻而细致:作家为救助自己朋友所冒的风险、相互间的资助;以及威斯勒在监听过程中的丝丝入扣的细微改变:他不动声色地支走可能会危害到作家的人,修改了窃听报告的细节,隐瞒了实情,以及最后紧要关头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片中还有一段黑色幽默是中士开总理的玩笑:早上和中午太阳都客气地与总理打招呼;可到了晚上太阳说:去你的,我现在在西德了!在政治敏感期,说话要特别当心,包括开玩笑,你的身边随时随地有人监听。

        其实这部电影它独特的魅力是在于对于人性的理解,人性的觉醒,政治的黑暗,虽然严肃,但是并不呆板。维斯勒在变,他从一个机械人,变成了一个可怜的人,后来又变成了一个救人之人。观众对于维斯勒的情感也是在变的,从最开始的些许厌恶到同情,到赞叹,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反复观看,每一次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而且会一直值得回味!

窃听风暴背后的政治与人性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