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原矿紫砂泥料的名称,多因循传统。随着矿源种类不断丰富,传统划分方法的局限性就日益显现——概念混乱,及由此带来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通说认为,红泥是按烧成品颜色分类的紫砂。这个定义至今没有发现纰漏。但如果倒推,就会发现问题很多,同称红泥,此红泥与彼红泥从矿料、泥性、到烧成效果,都差异很大,不得不细分。

首先,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两大类。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容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容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广大消费者来说,只能从成品上来鉴别。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晰,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自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过物理方法进行处理:掺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数的粉;熟砂,即初步烧结后再磨成粉。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生砂,颗粒圆滑;掺熟砂,颗粒凸显)。但无论是用通粉还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其实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大红泥,常见的是红皮龙、降坡红泥,但是相对来说矿料存世也很少(其实前几年出矿很多,但是被滥用,现在觉得好了矿源却没了),现在价格都比较高。大红泥中最为稀少的是大红袍,如果别的大红泥是肉汤,大红袍则是肉汤浓缩而成的味精,矿源极为稀少,更因为俞国良的一把四方传炉而身价不菲,无论是原矿还是泥料,市场上根本见不到。

从成品区分大红泥还是小红泥,不仅要看颜色,更要看颗粒。因为制泥方法也很多,颜色可以通过冲浆调整,但是颗粒,却有如秃头上的虱子,无法掩盖。通粉,颗粒自然分布,会很均匀;掺砂,颗粒分布不均匀;冲浆,颗粒呈平原上的细小丘陵状。

只看颜色,肯定会上当。一般朱泥(其实很多是小红泥)制作难度大,烧成率低,做的人少,所以价格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所以朱泥,往往是高价格的卖点。

小红泥矿源很多,其中的精品(真正的朱泥)则较少,但也能见到。只有技艺较高的工手才会冒着风险用这样稀少的泥料。这样的工手,这样的泥料,一把作品会只卖几百元?

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朱泥和紫砂红泥在任何一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首先,烧制温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紫砂红泥1100--1200度;

其次,预热烘干时间必须比紫砂红泥长,因为朱泥的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只能用时间克服这个问题;甚至在高温带,时间也要拉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在最高温时特别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

第三,朱泥的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大约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

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同。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同。红泥的窑温是1100℃,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纯朱泥:朱红略泛橘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同。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做。纯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灵动。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石破天谈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

你可能想看:
标签: 紫砂文化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