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京圈贵妇”聚会照曝光,撕开了当下社会虚伪的遮羞布
前段时间,有位网友在餐厅吃饭时,偶遇了一群“京圈贵妇”。
她们穿着华贵的晚礼服,正襟危坐地听着礼仪培训班的讲师上课:
品菜时用几副刀叉、舀汤时勺子要由内到外地舀;
切肉要从左开始切、胳膊不能压在桌子上、拿酒杯时手的姿势要优雅......
“贵妇”们唯恐自己因为不懂餐桌礼仪而闹了笑话,上课的专心程度比小学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8800元两天的体验课,10天8万元的女主人课程,以及同等价位的淑媛课程。
一些渴望挤进上流社会的阔太们,交着昂贵的培训费,幻想着在短短几天内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贵族。
但事实上,所谓的贵族,贵在气质与素养,贵在知识与眼界。
更何况,一些天价培训班所培训的礼仪,是欧洲的、过时的礼仪,放在当下的文化语境里,显得特别令人不适。
比如很多中国人都爱去的瑞士一所别墅学院,里面教授的礼仪课程里就有这样一幕:
扮演女主人的学生,在吃巧克力慕斯的环节被扣了分,原因是她吃得比她“丈夫”快。
而扮演侍者的学生,则在整个环节要忍受着饥饿,因为她们只有等客人们用完餐清理完所有餐具后才能吃饭。
有网友说得好:所谓的贵族礼仪培训,教的不过就是如何有品位地糟蹋钱,以及如何优雅地浪费时间罢了。
类似于“如何用刀叉将整只橘子或香蕉吃完,让剩下的果皮看起来相当美观”这类课程,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我实在是感受不到对人生有任何更高级的益处。
真正的礼仪不应该等同于熟练地用刀叉吃西餐、等同于可以穿着高跟鞋顶着一本书稳稳地走路。
而应该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文化涵养,是一种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
东野圭吾曾写过一则短篇小说《手工贵妇》,讽刺了贵妇圈聚会的虚伪和可笑。
某大型电器公司的董事夫人,每个月都会举办两次茶会,邀请社区里的太太们都来参加。
比如咬起来硬邦邦,如同在嚼火山石,甜得发苦的曲奇饼;
她本人对自己的手工作品非常欣赏,总是得意洋洋地分享给其他太太们,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太太们为了不得罪董事夫人,只好每次都收下那些“礼物”,还得违心巴结奉承几句。
背地里才偷偷地处理掉,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还得里三层外三层地套上垃圾袋。
这天,又到了茶会的日子,董事夫人心情很好地又准备给太太团们展示自己的新手工制品。
趁着她离开客厅的空档,太太团们聊起了天。
“不光烹饪,缝纫也是......不知她今天又要献什么宝。”
“如果是难以下咽的饮料,那我就要假装手滑。”
这时,有人从桌子下面发现了一本杂志京圈长公主,其中一页夹了一张书签,顿时心里一沉,因为标题是:“你也可以制造窃听器”。
很快,太太们在身后发现了一个小方盒,正是董事夫人难得做成功的手工制品——窃听器。
走廊上的董事夫人,用窃听器听到大家的真心话后,早已昏了过去。
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合群”、“人脉”,强迫着自己加入不喜欢的圈子里,说着违心的话语。
但其实,与其处心积虑、削尖了脑袋都要往上流圈子里挤,去经营那些虚无缥缈、虚伪可笑的人脉,不如先提升自己的价值。
真正高质量的人生京圈长公主,都不是靠盲目社交堆砌起来的。
最近看过一段采访,记者在清华大学里采访了一位本硕博都在清华读的小姐姐。
她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不但发型精致、穿搭得体,脸上更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也许是因为社会上很多人都对“女博士”一词存在着偏见,记者就问她:
小姐姐笑着说:“暂时没有,因为我周围的人,大家学历普遍都比较高。
国家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也曾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圈子”的理解。
马龙回答:“教练、队友都是世界冠军,会有无形的动力鞭策你,这样的团队力量是国乒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正如哲学家吉米·罗恩所说:“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只有当自己匹配得上圈子的层级和价值时,我们自己才会成为其中一员。
圈子就像一块磁铁,如果你是一块木头,那你怎么融也融不进去。
但如果你是一块铁,你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圈子自然就会把你吸进去。
社会学上,有个著名的“5-15-50-150-500”规律。
大致意思是,人类的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圈子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攀附圈子、逢场作戏,哪有时间去成就自己呢?
表面的合群,并不等同于拥有了人脉。
与其花重金去上礼仪班培训课,硬要挤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层,不如把那些钱用在投资自己身上。
人脉的本质就是资源互换,如果你本身没有什么价值,自然也就换不到资源。
只有你本身足够优秀了,才会与优秀的人同频共振。
希望椰子今天的分享,也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文章全网阅读量过亿,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已出版《你的自律,给你自由》、《自律的人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