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音标要为龈-硬腭擦音设置专门的符号?
对于龈–腭和硬腭这两个部位,国际音标体系是用相同符号来写的,例如 [ɲ] 既可表示硬腭鼻音又可表示龈–腭鼻音(如果要明确表示龈–腭鼻音,就加上前移符号写 [ɲ̟])。
但是,这个位置的咝音只靠硬腭是发不出的,因为咝音需要舌头前部接近牙齿,气流冲击牙齿形成高频噪音,所以这个位置的咝音只能是龈–腭音,不能是硬腭音。这是一种“对称性破缺”。被定义为硬腭擦音的 [ç、ʝ] 不是咝音,因此咝音需要引入新符号 [ɕ、ʑ] 来表示。所以实际上,[ç、ʝ] 和 [ɕ、ʑ] 的主要差别不在调音部位,而在咝音性。龈–腭和硬腭的塞音、鼻音未见有语言对立,而咝音擦音和非咝擦音的对立在日语中有(清龈腭擦音 [ɕ] 和清硬腭擦音 [ç] 有何区别?)。
下面简述国际音标 [ɕ、ʑ] 和中国通用音标 ⟨ȶ、ȡ、ȵ⟩ 的历史。
[ɕ、ʑ] 进入国际音标是在 1928 年的 Le Maître Phonétique(当时的国际语音学会会刊):
Le Maître Phonétique, Vol. 6 (43), No. 23, p. 51(丙)ɕ 用于波兰语的 ś、北京话的 hs;ʑ 用于波兰语的 ź。两个字母由 Arend 在其 A Polish Phonetic Reader 中使用;ɕ 出现于卜道成即将出版的 Course of Colloquial Chinese。(赞成 ɕ 13,反对 1,弃权 5;赞成 ʑ 14,反对 0,弃权 5)
注 1:hs 是威妥玛拼音波兰语字母,即汉语拼音 x。
注 2:卜道成(J. Percy Bruce)即将出版的那本汉语书,就是他和 E. Dora Edwards、老舍合编的《言语声片》。
(unt 译)
而瑞典方言字母对部位的划分比国际音标更细(这种细致程度后来被认为是不必要的了),完整地区分了龈–腭和硬腭的塞音、鼻音,甚至把龈–腭塞音、擦音还分成了前和后两组(瑞典方言字母中两组龈–腭音的区别是什么?)。⟨ȶ、ȡ、ȵ⟩ 就是国内当年翻译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为了转写书中的瑞典方言字母,而临时设立的音标符号:
ȡ,ȶ,ȵ 是自擬的音標。因為國際音標的創製者向來沒有注意到舌前部發音時用舌尖(apicale)舌面(dorsale)之分,卽硬軟之分,所以沒有兩套淸楚的符號。……所以爲對譯很有系統的瑞典方言字母,非得要另設 ȡ,ȶ 號不可……
——《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译本“音標對照及說明”
没想到波兰语字母,之后的国内学者像是无视了这段前言一样,把这套临时设立的音标当作正式的给继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通用音标”。实际上,《中国音韵学研究》描写法语的 gn、西班牙语的 ñ(国际音标都作 [ɲ])用的也是 ⟨ȵ⟩,因此汉语的 ⟨ȵ⟩ 也应该正常对应国际音标 [ɲ] 的;网上流传的“IPA 不承认汉藏语中常见的 ȶ、ȡ、ȵ 是西方中心主义”就更是无稽之谈了。(为什么国际语音学协会公布的 IPA 表上不区分舌面前音(龈腭音)和舌面中音(硬腭音)?)
另外注意北京话/普通话的 x 在近 50 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前移,不再是 1928 年定义的龈–腭音 [ɕ] 了,变成了腭化龈(后)音。新派北京话甚至更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