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段声音的听感区别
近期很多小伙伴们收到了熊苑的录音设备套装,并且投入到了各自的“录书大业”之中。但是呢,最近有些小伙伴向设备熊老师反馈了很多关于AU当中频谱的一些疑问。所以,我们就给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频谱方面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频谱。给大家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声音频率的的“图谱”。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式,展示声音当中各个频率的强弱。
如上图所示“粉红色”区域即为频谱区域
那我们能从这些频谱中发现些什么呢?颜色越重,就代表频率越强。右侧也显示着频率的数值,左右对照,就可以看出,音频中各段频率的强弱。
了解完频谱,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个频段的频率和听感上的联系。
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000Hz(20KHz)的声音,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20K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力是会持续下降的。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听到的频率会减少到10000Hz(10KHz)(或可以低到6000Hz(6KHz))左右。
所谓的"20-20kHz"这个听觉范围到底是什么概念?所谓Hz,就是声波的频率单位。声音是一种振动,但凡振动都有周期,也就有了频率,所谓20Hz的声音,也就是每秒振动20次,20KHz就是每秒震动20000次的意思。
讲一讲人声频率
1、人声频率范围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听声,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kHz
女中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2、各频率范围在听觉上的感受
人声在 800Hz,是“危险”频率,这个频率增强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人声在64Hz~261Hz,频率不足,声音听上去就会较为沙哑;
人声在 600Hz~800Hz,频率过强听声,就会有较为明显的喉音;
鼻音重会导致 60Hz~260Hz 频率过强,同时1~2.4KHz的频率较弱;
齿音重会导致6KHz左右的频率较强,同理,如果6KHz频率较弱,就不会出现声母j、q、x、z、c、s等发音刺耳的问题,说明不存在齿音、尖音的问题;
咳音重 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如g、k、h等声母发音过重的问题。
3、各频段界定
极低频:20-40Hz
低频:40-80Hz
中低频:80-160Hz
以上三个区域跨度较小,也有把三者(20-160Hz)统称为低频。
中频:160Hz-1280Hz
中高频:1280-2560Hz
高频:2560-5120Hz
极高频:5120-20000Hz
4、人声各频率段音色效果
2K~3KHz频率:
影响声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频段,如这段频率幅度不足,音色会变得朦朦胧胧;如成分过强,音色会显得呆板、发硬、不自然。
1K~2KHz频率:
这段范围通透感明显,顺畅感强。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会松散且音色脱节;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则有跳跃感。
800Hz频率:
影响音色力度的频段。如频率不足,音色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如频率过多了,则会产生喉音感,会失掉语音的个性、失掉音色美感。
500Hz~1KHz频率:
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的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语音会产生一种收缩感;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凸出的感觉,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入人耳的听觉感受。
300Hz~500Hz频率:
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如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少了,高频成分也少了,语音会变成像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很单调。
150Hz~300Hz频率:
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且没有特色。
100Hz~150Hz频率:
影响音色的丰满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增强,就会产生一种房间共鸣的空间感、混厚感;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浑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60Hz~100Hz:
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浑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
20Hz~60Hz频率:
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如果这段频率表现得充分,会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大厅之中的感受;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会变得空虚;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会产生一种嗡嗡的低频共振的声音,严重地影响了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