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说史|韩信到底是怎么死的?
秦朝虽然灭亡,但大一统皇帝的威仪,唤醒了后世所有当权者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无限渴望。六国的残余贵族,想要恢复旧日各自为政、分而不离的诸侯国状态,已因不再具有感召力而失去了可能。
汉代接秦而来,历史上盛称汉承秦制。尽管有学者认为汉代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政权,但除了皇帝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下层出身的地痞无赖以外,实际上很多最重要的措施,都是效法秦朝并在秦朝的基础上稍加改制而来。也就是说,汉朝实行的不是平民政治,依然是“敲剥”平民的秦政治。
刘邦乘秦末之乱而起,以孑然一身猎获天子之位,心惊胆颤,惟恐主宰大权得而复失。从登上大位之初,就形成了对功臣们的猜忌。汉代的功臣,大多没有好的结局,尤其是汉初的功臣,结局多半凄惨得令人目不忍睹。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
一、从无业流民到无双国士的传奇之路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资治通鉴》卷九)
【图题:韩信,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 萧何 、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自小贫穷,无钱葬母,因为品行不太端正,没有机缘当上地方的小小公务员。韩信既不想种田,又不会经商,经常寄食于人,惹得大家都非常厌恶他。一次在城门外的河边上钓鱼,遇见一位洗衣服的中年妇女。这位妇女是个好心人,看到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干粮送给他。韩信很感动,对这位洗衣女许下诺言说:“有朝一日,我会重重地回报你。”妇女很生气:“我不过是可怜你,谁指望你回报!挺大个男人,不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还说报答我,听起来都让人脸红。”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资治通鉴》卷九)
韩信因为家贫,又没有营生可做,经常受人欺辱。一次走在市场上,被一位杀猪的少年拦住了去路:“哎哟,你长得好高大呀,这腰里挂口宝剑,真不得了了。其实你只是个胆小鬼,装什么呀!你要真不怕死,现在就杀了我。不敢杀,今天就只能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了。”韩信愣愣地看了这个家伙很久,然后俯身趴在地上,从这位少年张开的两腿间爬了过去,惹得四周的人们一顿轰然嘲笑。
秦末乱起,天下摇荡,楚国的贵族后裔项梁,乘机起兵反秦。韩信提着宝剑,参加了项梁的队伍。项梁死了以后,韩信又追随项羽,折腾了很久,也只做了一个叫做“郎中”的下级军官。几次给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理睬他。
后来刘邦进入汉中,顺势进入四川北部,韩信又投靠了刘邦。一样不受重视。一次韩信因为为官失职,按法应当处斩,同僚中有13人已被斩首,等到要斩韩信的时候,韩信就大声嚷嚷说:“汉王不是要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像我这样的壮士!”
【图题:汉太祖高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手下的监斩官夏侯婴,看他临危不惧的样子,再看他的长相也很特别,虽然丑陋,但却出奇,就把韩信释放了。经过跟韩信的交谈,觉得他确实很有眼光,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给他稍微提拔了一下,让他担任了押粮官,还是没有真正重用他。
韩信虽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但却有机会跟萧何相识,几次短暂的交谈,受到了萧何的器重。屡次跟刘邦进言,刘邦因为他相貌丑陋,仍然不予重用。
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资治通鉴》卷九)
韩信感到没有指望,就趁着刘邦败退到南郑的时候,跟着一些将士偷偷逃离了。萧何知道以后,亲自追回了韩信。这段在历史上很有名,叫做“萧何月下追韩信”。
【图题: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时因为来不及向刘邦说明,所以有人诬告萧何逃跑,刘邦很生气。过两天萧何又回来见刘邦,刘邦问萧何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我没逃跑,我是去追一个逃亡者。刘邦问他追谁?他说是韩信。刘邦更加愤怒,我身边的将领跑了好几十个,你不追别人,为什么单追韩信?你这明明是在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但是韩信是天下无二的人物,您要是不想长期在汉中称王,而是想争取天下的话,必须得用此人。刘邦说我自然想要争天下。萧何说那您就得使用他,您要是不重用这个人,他早晚还会跑掉。刘邦说他可以给韩信一个将军,萧何说那他还会跑。刘邦说那就让他当大将军,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刘邦说你去把他找来,我封他个官。萧何说不行,像他这样的人物,必须亲自相请,还得认真对待。得挑个好日子,造授将台,斋戒之后,举行正式而隆重的礼仪才行。刘邦虽然一向傲慢,但这次还是答应下来了。刘邦只说拜大将军,所有的将领都很高兴,以为是自己。结果却是韩信,这太出人意料了,大家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只等看韩信的表现了。
信拜礼毕韩信是如何死的,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资治通鉴》卷九)
刘邦问韩信说:“萧何不断对我夸赞你,不知将军何以教我?”韩信就问刘邦:“将来是不是要与项王争夺天下呢?”刘邦说是呀。韩信说:“大王觉得勇敢、剽悍、仁爱、刚强能比得上项王吗?”刘邦沉默,好一会儿才说:“比不上。哪项都比不上。”韩信看到刘邦诚实而有自知,所以高兴的说:“我也是这样以为,但是我可以告诉您项王的为人。项王虽然勇猛无敌,一怒而千人毙命,但却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所以,他的无敌只是匹夫之勇。项王虽然待人和气,部下有疾病,甚至涕泣而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以说是恩泽有余。但是当部下犯法违纪时,却不忍依法严罚。有功劳的人,也不舍得封赏。所以他的仁爱只是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已经雄霸天下,天下也都臣服于他,但他却背弃义帝的约定,驱逐原来的主子,却把自己的人都提拔为将相,人心不服哇。他还把义帝放逐到江南,而且一路烧杀,所到之处,无不残灭,百姓都不是真心依附他,只是迫于他的威力,不得已而归顺。所以,他虽然名为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天下人的归心。因此,他的强大只是表面上的,正是这种表面的强大,暴露了他实际上的孱弱。我们很容易就能使他由强变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资治通鉴》卷九)
眼下如果大王您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勇武之人,哪有攻不破的地方?如果把所得的城邑封赏给有功的将士,会有人不服吗?您再募集义兵,加上原来的将士——这些人很久就想离开关中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会不努力向前,争立战功吗?况且项羽在对秦作战时,坑杀秦国投降的士兵20万众,这些人的父兄对项王和投降项王的三个秦军主将都恨之入骨。当此之际,您率兵出关中,传檄三秦,不用动刀兵,三秦就可一举而定。”刘邦大喜,因为得到韩信太晚而感到遗憾。于是依照韩信的计策,兵出汉中韩信是如何死的,留下萧何守汉中,收取巴、蜀的租税以济军需。
二、韩信之死:真的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果然如韩信预测的一样,刘邦出兵以后,已降项羽的雍王章邯刚一接战就一败涂地,而另外两位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很快也都投降了刘邦。韩信刚出,一计就平定了三秦之地。
韩信后来又亲自领兵灭赵、定齐。韩信灭齐之后,自请齐王于刘邦,埋下杀身之祸。当然这是后话。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久战不决,双方都想争取韩信助自己一臂之力。这时有个叫蒯彻的人给韩信出主意,让他不要再帮助刘邦,也不要帮助项羽,而是自立,使天下成为三足鼎立之势。韩信说刘邦对他不薄,不便违弃。蒯彻举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佐助越王勾践称霸,但却终于被杀的例子,告诉韩信不要相信刘邦。他说:“野兽尽而猎狗烹”,等到他用不着你的时候,你的危险就会到来了。蒯彻又对韩信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他接着对韩信说:“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开始犹豫,说让他考虑一下。隔了几天,蒯彻又来问韩信想好了没有,韩信不肯背汉,又自以为功劳极大,刘邦肯定不会夺他的齐王之位。蒯彻一看,没戏了,就装作疯了的样子离开了韩信。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因未能得到韩信、彭越的协助,在固陵被项羽击败。为了拉拢韩彭二人,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把楚地大部封给韩信,封彭越以梁地,因为韩信是楚人,彭越也希望得到梁地。于是两人领兵前来,在他们的左右夹击之下,刘邦于垓下一战彻底击垮项羽。项羽在逃离过程中自刎乌江。不久之后,刘邦就统一了天下,并于次年二月登基做了皇帝。
刘邦刚当皇帝,马上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就把韩信收监了。韩信大叫:“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就将韩信押解到了洛阳。刘邦可能考虑就这样杀了韩信怕有功将士寒心,于是又把他放了,封他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嫉恨自己功劳太大,从此经常以健康状况欠佳为理由,不参加朝会。而且对跟周勃、灌婴、樊哙等同居侯位、共列朝臣而感到耻辱。韩信自认自己是参天大树,而这些汉初的功臣,在他的眼里,最多不过是些蒿草而已。
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亲自领兵讨击韩王信。各位请注意,韩王信不是韩信,韩信先封齐王,又改楚王,然后改封淮阴侯。韩王信是另外一个人,他是战国末年韩国国君韩襄王的若干代孙子,韩襄王于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295在位,韩国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因为项羽和刘邦当时都找寻六国的后代,扶植傀儡,用来跟秦朝争民心。韩王信就这样被刘邦挖出来使用。汉初刘邦又害怕他在地方形成势力,于是改封在今天的太原附近,让他防范匈奴。在此前后,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长子冒顿(读作墨毒)杀父自立,不久又统一匈奴,拥有兵力30余万,不断骚扰边境。
韩王信为了守护边境,几次与匈奴通书交涉,刘邦怀疑他想借助匈奴造反,遣使责怪,韩王信心怀恐惧,于是真的投降了匈奴。这事跟淮阴侯韩信有什么关系?问题就出在这里。韩王信投降匈奴以后,刘邦命阳夏侯陈豨以代国相国的身份统领赵、代两国的军队。这个陈豨在边境执掌重兵,学起战国时代魏国的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养士的把戏。有人告发他想要谋反,他感到非常恐慌,就在这个时候,韩王信乘机派人来劝他反汉,说要不然不会有好下场。陈豨一看,反正是没好结局了,不如侥幸一逞,于是就跟着韩王信一起造反了。韩王信和代相陈豨这两位将军,实际上都是被刘邦逼反的。两人的不得已而造反,刚好为刘邦杀掉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借口。那么淮阴侯韩信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据说陈豨在被任命为代相赴任之前,曾向淮阴侯韩信辞行,韩信跟他秘密的定了一个协定,说将来你要是在外面起兵,我为内应,大事可成。公元前196年,韩信以身体生病为理由,没有随从刘邦远征陈豨。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尔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资治通鉴》卷十二)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语,是从《史记》中辑录下来的。说韩信没有跟从刘邦一同去征讨陈豨,却派人私下里与陈豨联络,准备里应外合。说韩信准备发动家奴等袭击皇宫,杀死吕后和太子刘盈。家奴中有人受了韩信的惩罚,所以密告吕后,说韩信与陈豨秘密联络谋反朝廷。于是吕后想招韩信,又怕他不来,就与丞相萧何密谋。萧何按照吕后的旨意给韩信写信,诈称刘邦的传令官从前线回来了,说陈豨已被擒杀,大家都来祝贺,请韩信也来。于是韩信入朝,被吕后暗算,灭掉了三族。
因为韩信成就功名靠的是萧何,最后又死在萧何手上,所以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其实这最多不过是形式上的说法,汉高祖想要韩信的命,萧何又能奈何!
有关韩信谋反一事,虽然是正史所书,但是看上去颇有疑点。
像韩信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大将军,想要率领几个家奴攻破皇宫杀死皇后和太子,符合韩信的用兵习惯吗?大将军如此草率?还有,韩信与陈豨的早期约定,听起来好像可能,因为韩信也正在恐慌之中。但是这种话怎么可以随便和他人讲?而且告发的人同时又告发了陈豨向韩信辞行时,韩信所说的话语。韩信的两次密谋,怎么可能都被他知道,而且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又不是韩信的同谋。韩信要是跟陈豨密谋,说是若干年后共同谋反的话,那陈豨与韩信得有多深的交情?史书上没有作任何说明。还有,韩信临死前所说的话语:“我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彻的劝告,以至于落得今天这个下场,栽在一个小女子的手里。”并没有说这次谋略不周之类的话语,而且只想到当年刘邦未得天下时候的一件事情。这明明是说现在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否则怎么会轻易就被招来。当然萧何的私信中,不可能只有这样一句话,肯定还会有“若是不来,恐主上生气或者见疑,后果不堪设想”之类的话语。正是因为这些话语,韩信才被骗上当而来。萧何信中的话语能够说动韩信,正是因为韩信没有与陈豨通谋的事情。如果真有,就算韩信装作人不知鬼不觉地来了,萧何就不怕别人再反过来告他与韩信通谋吗?刘邦可是个疑心极重的家伙,而且最喜欢玩弄诬陷别人造反,然后把人杀掉的把戏。
咱们就是退一万步讲,就算韩信此时真有反心,也是被逼无奈。所以,韩信之死,非常明显的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就是韩信的结局。
【图题:《资治通鉴》】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资治通鉴》卷12)
司马光此处对于韩信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透辟,也很精到。汉高祖刘邦肯定对不起韩信,但是韩信本身也不是以君子成人之美的心态对待刘邦,他不过是想借助刘邦对他的重用,建功立业,捞取功名利禄,完全是司马光所说的“市井之志”:既想获取功名利禄于自己,又要求别人以君子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样的做法,既属不德,同时也不智,更何况刘邦原本就是个无赖,哪能以对君子的希望去期待他?!因此落得杀身灭族的结局,虽然令人惋惜,但实在的根源也确实在于自己。说到底,韩信不过是个功利之徒而已。
可能有人会问:
世界上像韩信这种性格的人并不少,他们为什么没有被杀掉?很简单,他们没有韩信的能力,没有韩信的功绩,也没有韩信的地位。如果有了这些,又赶上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君主,他们也一定会死。
但是司马迁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假使韩信能够学习更多的道理,就会谦让,而不总是强调自己有功劳,不是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都能。要是那样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遭遇。这样就可以像周公、召公和姜太公一样,作为汉代的功臣而永垂青史,世世代代都可以食用汉朝的俸禄。”汉代的统治者怎会让你有这样好的结局,而且那么长远?他们哪里会像周武王、周公那些大君子们那样仁慈呀!我们只要看一看张良、萧何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还有周勃、周亚夫父子等。汉初的功臣,有几个最后得到了好的结局了?司马迁之所以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样书写,大约出于这是在给刘氏的汉家天子写史。只写刘邦的残暴寡恩,不写韩信自己的毛病,那样既通不过去,还会给自己雪上加霜。当时司马迁已因替李陵鸣不平受了宫刑,侥幸捡得一条性命,如果不写点韩信的不是而全怪刘邦,司马迁可能就没命了,后世也不会再有《史记》这部书。
刚才我们在讲韩信的时候,提到一个小人物,他叫蒯彻,韩信临死的时候,说他自己后悔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以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这句话被刘邦的皇后吕雉牢记在心。
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且喜且怜之,问吕后曰:“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上曰:“是齐辩士蒯彻也。”乃诏齐捕蒯彻。蒯彻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彻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君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上曰:“置之。”(《资治通鉴》卷十二)
刘邦平定了韩王信和代相陈豨以后,回到都城洛阳,听说韩信已经被处死,既高兴又有些惋惜。这段话语明确表达出了刘邦希望听到韩信死的而感到高兴地信息。如果不是刘邦暗令吕后杀死韩信,吕后当时也不敢那样胆大妄为,只是刘邦没想到韩信这么快就被杀死了。没有韩信,刘邦不可能战胜项羽。韩信如果直接被刘邦下令杀掉,所有的将军就会人人自危,汉高祖就会从心理上失去所有的“战友”,没有人会再给他真正卖命,所以才不亲自动手。估计在他出征时,已经密令吕后杀韩信了。当刘邦得知韩信讲了悔不该不听从蒯彻劝告的话语,就赶紧派人把蒯彻抓来。
蒯彻当年劝说韩信不听,虽然佯狂避祸已经在外流浪六、七年了,还是被抓回来。刘邦要烹了他,蒯彻喊冤。“劝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的?”蒯彻说,秦国丢失了政权,天下人都想得到,谁能力强、动手快谁就可以得到。跖的狗朝着尧狂吠,不是因为尧不好,狗只能为了他的主子去咬别人。当时我是韩信的属下,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而且当时天下统领精兵强将的人很多,都想争夺天下,您是不是要把这些人都烹了?刘邦听了以后,就把蒯彻给放了。蒯彻因为手中没握有重兵,又不曾立下战功,对汉高祖构不成任何威胁,加上会说话(把刘邦比作尧,把韩信比作跖,又把自己比作狗),所以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里所说的跖,是春秋末年一个国人起义的首领,天下都把他当成大盗贼,所以称作盗跖。其实他的名字叫柳下跖,柳下,也许不是他的姓,而只是他的居处。
【作者简介】
【王立新教授】
思想史学者、深圳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会顾问,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台湾大学高等人文社会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讲“论语”“《老子》”“中国文化概论”“宋明理学概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湖湘学派哲学”“王船山哲学”“《资治通鉴》选读”“《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读”“《三国演义赏析》”“水浒传赏析”等课程。
著有《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王立新讲论语》《天地大儒王船山》《理学开山周敦颐》《从胡文定到王船山——湖南地域儒学的奠立与开展》《大宋真天子》《思想引领人生》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
先后于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深圳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卫视、凤凰国学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台湾教育广播电台、衡阳电视台等媒体;台湾佛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数十所高校;以及全国各省、市、县图书馆、书店及两岸一些民间书院等场域,宣讲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数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