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反思
《对联》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教学反思1
星期五上午我们学习“识字二”《对联》。我先范读四副对联,然后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读不出对联的节奏,我教学生在课本上画出节奏,之后又领着学生读了一遍。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感受,品味。而后学生再试读。
学习完本课生字,背会了这几幅对联,我教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语相对。我知道光靠老师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出示几副对联,上下联顺序是错乱的,让学生读一读,自己试着连一连。如:
好山好水好景岁岁有余
处处春光好 寿比南山不老松
年年大发新岁新春新人
福如东海长流水 笑脸迎客生意兴隆
文明经商热情常在家家气象新
学生连得很正确,然后我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想一想:哪一种情景用哪一副对联合适?学生很聪明,都选的非常准确。
在教学中,我始终都认为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不能死抠课本,这样做于考试来说,似乎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灵活,才会学有所得。
《对联》教学反思2
对联是很有趣味的语文知识,既是知识,也是文化。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对联规则,懂得对联常识,将更有助于学生欣赏对联,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这节课中,开头的微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对联的起源、种类和基本规则都浓缩在了微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初步掌握了对对联的规矩。其后的课堂设计都围绕巩固和应用这些规则而来,由易到难。让学生从一字联开始,慢慢增加到二字联、三字联,既让学生认识到上下联字数首先要相等,又让学生在试对的过程中感受其他规则的应用。课的中间穿插几个对联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对联的趣味性。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平仄的有关知识,特意挑选了几副成语对联,让学生来分析平仄。而后,又通过几句五字集句联让学生感受词性的相对。此时,小结对联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连线题巩固。在考考你中设计的颜料店对联有些难度,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也能基本对出来,尤其是李言蹊同学对的“乌黑鹤白雕头棕”十分巧妙。在拓展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给学生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对联“玻璃联”。通过正反两面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对联不仅内容、形式有对称之美,汉字本身也具有这种对称的美感。进而推演到其实一个汉字拆拆合合有时竟也能成一副佳对。从而为下节课讲述“析字联”做了铺垫。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从课后学生的日记中也看到了同学们都很喜欢上对联课,还有同学给我出上联让我对下联。另外,从学生对出的对联来看,学生也确已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规则,这一教学目标也算是有所落实。可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时间的掌控上,课堂容量过大,没有及时取舍教学内容,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如让学生写板书等占用太长时间,导致超时,这是今后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另外,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应对仍显稚嫩,经验不足,教学机智不够。因为对联课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要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就需要教师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课堂生成难以预测,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大大提高。板书的设计也仍需注意。今后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对联》教学反思3
进入初三复习以来,从近几次的模拟考试中我们初三的三位教师同时发现学生在对联这类题型上的掌握还是很薄弱的,失分率相对来说也还是很高的!(在中考的语文试卷中2分的分值相对来说已经是很高的了!)所以,在汇报课的内容上我选择了《中考对联复习训练》这一题目。希望通过本节课再一次系统的为学生理清答题思路,以及强调得分的要点。起到总结和启示的作用。
再过十几天这些孩子就要参加中考了,因此,在我充分分析了近几年中考的试卷后,选择了以下几种类型题作为这次课的重点:
1、盛世景象类
2、灾难类
设立以上两个类型主要希望警示学生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不仅仅是有助于在对联考试中得分。同时,更可以为作文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
3、情谊类
这类题目是我们平时对联中常见的题型,此次选择这一类型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平时多注意身边人、身边事。同时也是想通过这一简单的对联进一步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4、品悟名著类
名著是中考考点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联的练习,提升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5、传统节日类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体现中国传统节日的题目,所以我在最后加上了“传统节日”这一类型。
本节课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古诗文诗句作为导入,目的是希望给他们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暗示。为我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联》教学反思4
教学本课,我的初衷是把它设计定位为一节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鉴赏对联,学习基本的对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有序、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习。
亮点为:
1、教学引入部分,设置情境,联系生活,且富有语文气息。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拟写对联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先示例,再做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在能力提升环节链接高考,以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不足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对名联趣联内含的传统文化涉及不够,欣赏部分可稍加大比重,拟写部分稍稍压缩,或可尝试,这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奇妙的对联》是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的一个专题,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与对联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他们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我用了一课时对本专题进行教学。本次课上我选取的都是那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在课程结束时,全班师生一起,为我们自己的班级创作了一副对联。我给出了上联——“望明朝蟾宫折桂”,并用毛笔将我的上联书写下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出下联。开始的时候,学生对得不是很好,虽然基本结构到位,但是意境欠佳。我对学生加以引导,最后他们对出了“盼他日金榜题名”这一下联,下课后,学生自己将我们的上下联和他们想出的横批“苦战三年”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
这次课总体上是成功的。以下是我在这次课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进度略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往往他们还没有想出答案,我就开始让同学们回答问题了。
二是后面的为班级创作对联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创作,实在想不出,我再给出上联。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点紧张,判断对联的类型这一环节直接跳过去了。
本次课让我感触颇多。首先,让我挖掘出了班上会毛笔书法的同学,可不止一两个哟!其次,设计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会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
这次课程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当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或者有所特长时,适时鼓励他们,这样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
新课标要求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学校对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对联,增长人文知识,了解分俗人情。
针对课标,设计的一堂课,想象是美好的,上课结束发现问题很多,以后应该引以为戒,为自己能够把语文课上得更好而努力。
一是,讲对联过于注重对联的形式,而忽略了对联内容的深刻含义。以郑板桥的故事为引子,展开对对联的讲解,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精粹,运用汉语特有的技巧,通过漏字、谐音等方式来展现对联的奇妙含义,在以后讲这类内容时一定要更注重中华文化的奇妙,侧重内容而非是形式上。
二是,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只是注重了题目由难到易,并未设计好每道题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作答方式,确实是自己准备得过于仓促,没有细致品味每道题以何种方式展现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形式学校对联,小组讨论也要注意核心素养的体现,推荐好的答案,以免学生答非所问,浪费课堂时间,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是板书过于简单,没有针对标题《奇妙的对联》设计出奇妙的板书,增添课堂的丰富性。
除此外,还有许多细节,比如上课语言要简洁扼要,内容要更加深入等,以后都要注意。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看书,尤其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文学类书籍。
《对联》教学反思5
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建校10周年之际,该校策划了首届名校名师“生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的好几百名语文教师以及相关人士,场面甚是浩大。在学校新校区的室内篮球场布置成的教学观摩现场,真可谓是座无虚席。上课教师阵容强大,有省特级教师陈曦(高新实验小学)、文莉(银都小学),省骨干教师陈铁军(成都泡桐树小学)、石红霞(成都盐道街小学),市优秀青年教师何琳(成师附小),市学科带头人周学静(成都实验小学),这些教师除了有高新实验小学的,还有成都实验小学,更有特邀嘉宾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吉春亚老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做现场点评。
怀揣着对学习的渴望,我早早地来到了这所正在腾飞的学校,高新区真乃大手笔也!整个学校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教师给人的感觉就是规范。由于课程安排紧凑,上午4节,下午3节再加点评,到了才知道吉春亚老师也要上一节观摩课,真是令我好一阵兴奋。要知道看一节“大家”的课,真是要胜读好几本专业书籍呢!因此,也无暇细看校园环境,就直接进入了“生命课堂”。
最值得一看的果然是吉春亚老师临时准备的观摩课——《对联》。恰逢我上周刚上了一节国学课,也是上的《对联》两相比较,真是受益匪浅。首先,吉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就做到了“味儿正、目标明、思路清”,所以才能做到“亮点显、效果实”。这十五个字,是吉老师总结的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想起我昨日的“个人认为”,确实还相差甚远哪!看看吉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吧:
1、出示一段对子歌。(晴对雨……),学生读,问学生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对”的概念。(板书:对)
2、找相对的词,巩固“对”的概念,提高学生兴趣。再出示另一段对子歌。(……海洋对天空……)
3、出示对联,(板书: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读了八幅对联。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对联的特点。除了“仄先平后”,学生找出了其他的三点,即词语相对、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然后老师点拨对联对平仄的要求,并且吉老师并没有给学生“平”“仄”的概念,只说在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三声、四声的字,而对联的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情况下用一声、二声的字。(板书:识)
4、巩固练习的设计层层推进,更见功力。先是区分上下联,再是连线搭配上下联(字数不等),然后是给出字数相同的上下联,让学生搭配,并于场下老师互动,提高学生兴趣。
5、最后是总结,送对联(板书:趣),并留一作业。即板书:趣识对联()()();()()()()()()()。真是意犹未尽啊!
其余六节课各有千秋,但我个人最欣赏周学静老师的情致课《沟通从信开始》。这位老师在设计上求新求异,从《一封家书》的引入,到体会信的功能,再到读老师带来的陌生人的信(这位教师利用了借班上课这一客观因素,而顺势设计了“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想和这个临时上课的班级的学生交朋友”,转接无痕,吸引学生,实在是高!),最后到激发学生回信的欲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唯有在展示照片,激发写作兴趣那一环节中,有些“显摆”了。此环节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班级的学生有多么了不起,而应该激发现场学生有话说,因此,教师在此应请学生说,你想告诉对方什么?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
这几位老师的课,我都会逐一点评,不为别的,只为锻炼自己的评课能力。
《对联》教学反思6
学校中级职称晋职教师展示课,在全校教师的关注下圆满完成。我展示了一堂题为《语言运用——对联》的期末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这堂展示课中我大胆的运用了小白板教学,并将小游戏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我做的就是努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设计这堂复习课时,我首先运用到了导学案,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能够有个整体的把握,我将学生在考卷中出现的问题用相机拍下来放在导学案中,让学生来找茬,发现自己的错误。这个设计自我感觉还是蛮有用的。平时考试过后让学生整理试卷上的错题,很多同学做得很敷衍,效果不太明显。当我把大量的错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来整理错误时,他们的思维仿佛要敏锐许多,发现问题也要快很多、准很多。为了让学生明确考卷书写的重要性,我专门将两张考卷放在一起作比较,一张字迹工整、书写漂亮,另一张书写凌乱、字迹潦草。学生通过对比,很形象了地了解到了在老师批改试卷时学生书写工整是多么有优势。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动起来。我将关于对联的游戏带入了教学。如:行业连连看,巧用姓名组合对联,给史上最长的对联注音等五个小游戏。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共同思考,用小白板呈现答案。在这种有趣而且又有竞争的活动面前,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选择一副励志的对联送给自己的组员,并送上期末的祝福。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励志对联,通过小组交流,大家将知识共享后,知识量一下子就增加了。共同写期末祝福的过程,把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他们意识到大家是一个团队,荣辱与共。这也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展示课上完之后,静下心来反思,扪心自问:这堂课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教学设计,但是平时的教学中呢?是不是每堂课我都这么准备充分?是不是每堂课我都会考虑学生是否会学得很开心?还是偶尔会仓促了事,偶尔会枯燥乏味,偶尔会留有遗憾。让我们多花一些心思在平时的教学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或者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