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防洪效果非常好,为什么不在下游多修建几个?
三峡大坝是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除了发电之外,三峡大坝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时,三峡大坝能够收集洪峰,等待洪峰过去之后再慢慢泄水。
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每隔10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洪水,据统计,洪水对当地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能够修建三峡大坝。
比如: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导致长江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一些小型民间堤防决口无数。造成农田被淹没318万平方米,受灾人口达到了1888万,导致京广铁路停运100天。由于受灾时间长,大量房屋倒塌,而且农田积水时间长,造成绝大多数庄稼绝收,使得当地数年之后才完全从洪灾中恢复过来。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三峡大坝建要比不建好,早建要比晚建有利。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国家才批准了三峡大坝的修建工作。
而三峡大坝在修建好之后,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超大规模洪灾的发生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下游多修建几个类似于三峡大坝呢?
长江的大坝
其实,长江并非只有一座三峡大坝,长江和它的支流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以及大渡河共115个大坝,其中有23个已经完成的,32个正在修建,46个正在规划,1个正在申请,还有13个状态未知。
三峡大坝下游也有一个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
如果你仔细看长江流域水电站修建的位置,你会发现水电站的位置比较扎堆三峡水位,比如长江上游的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等,位置相距不远。
之所以会如此,其实是因为水电站的修建,对位置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水电站都具有发电能力,而发电需要水的落差较大,所以水电站需要修建在落差较大的地方。
我国地势虽然是西高东低,但并不是平稳过渡,而是有明显的落差。根据地势的落差,我国将地势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其中阶梯之间的落差最大,这里也是修建水电站最好的位置之一。
事实上,从我国的水电站分布图来看,水电站几乎都是建在这样高落差的地理环境。
三峡大坝就是修建在这样的阶梯之间,因为落差较大,所以水的势能也大,此时才能够满足发电的需要。
之所以长江中下游修建的大坝较少,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平原,落差较小,无法满足发电的需要。
还有,修建大坝需要拦截上游的洪水,也就是说,水坝要有足够的库容来容纳洪水。如果是位于第一阶梯或者第二阶梯,人们可以利用两边的山体作为储存洪水的围栏。但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低,没有山体能够拦截洪水,一旦洪水泛滥,将会淹没水坝周围的土地,使得当地发生洪涝灾害。
所以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水电站,不仅无法防洪,很可能会导致洪灾的发生。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
在地势平坦的地区三峡水位,防洪的方式主要是多种方式的结合。首先是上游水电站的蓄洪能力,洪水发生往往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降雨,当突破河流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导致洪水离开河道,泛滥成灾。
而三峡大坝的修建,其实就是拦截洪峰,让下游的水量能够在承载范围之内,等待洪峰过去之后,再慢慢泄洪,这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位不至于过高而泛滥成灾。
除了上游的水电站的蓄洪能力之外,下游能够采取的防洪措施主要是采用加大河流的运载能力,排污系统要做到位,天然湖泊、河流等要为排洪做准备。
总结
长江在过去之所以水患严重,是因为长江流域的降雨量比较丰富,而且在同一经度,我国降水的特点是同一经度下,降雨时间几乎一致,使得长江的水量80%集中在汛期。
长江上游的水坝功能主要是拦截洪峰,等到洪峰退去后再慢慢泄洪,而且泄洪的水量不超过下游的运载能力,这样就不会对下游产生影响。
虽然长江下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修建大型水坝,但是长江下游离海洋较近,如果能够做好防洪排污准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预警设施,洪水带来的影响能够很快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