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㈠ 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类型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失调型三种主要类型。
⑴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总水平上涨。
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财政支出大幅度扩张和金融部门过分提供信用,而这又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联系在一起,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超过了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形成了膨胀性缺口,一旦这个缺口超过一定限度,必然牵动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⑵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商品和劳务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工资增加是生产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⑶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调造成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不相适应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㈡ 通货膨胀的的调控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各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控制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由于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失衡的结果,所以对通货膨胀的调控一般是从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方面进行。第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在货币政策方面,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
第二,增加商品有效供应。控制需求的目的是从减少社会购买力入手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增加供给的目的是从扩大社会商品供给量入手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此外,通货膨胀的调控还必须与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结合起来。
四、通货紧缩
㈠ 通货紧缩的含义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其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致使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单纯的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且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
㈡ 抑制通货紧缩的对策
⑴ 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一是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
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适当为资产管理公司动作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等。二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三是下调利率与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
⑵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⑶ 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增长。
五、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措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具有防御性和主动性两大功能。中央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管理部门,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工作的核心。
㈠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是指导政策工具具体操作的指南。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中间目标。
⑴ 终极目标。指中央银行实行一定货币政策在未来时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稳定货币的关系,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⑵ 中间目标。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控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不能通过直接干预生产和投资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它必须选择一些中间性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即中间目标作为观测和控制的手段。中央银行以中间目标作为操作指示器,监测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从而促进终极目标的实现。
㈡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从调控对象和效应来看,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主要由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组成。
⑴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借助于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施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施加普遍性影响所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如中央银行认为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利率过低,有碍于物价稳定等目标实现时,就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相应减少,因此促进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诱导货币供应量减少和利率回升,从而保证物价稳定。
反之亦然。
②再贴现利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的合格票据办理再贴现时采用的利率。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刺激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可以降低再贴现利率,当再贴现利率低于市场上一般利率水平时,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获得的资金成本下降,必然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扩大放贷规模,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和市场利率降低,刺激有效需要扩大,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
反之,中央银行可以适当提高再贴现利率,抵制信贷规模和减少货币供应量。
③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通常,当经济停滞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向社会上投放一笔基础货币。
无论基础货币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还是流入商业银行,最终都会引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多,银行通过准备金的运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进而刺激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并提高就业率。公开市场业务因对经济的影响不会大起大落而深受各国中央银行青睐,已成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工具。
⑵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从调控信贷结构入手,通过对某些部门、某些业务活动进行调控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包括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控制、贷款额度控制等四种。
①优惠利率。指中央银行根据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部门和行业制定的利率水平较低的贴现率和放款利率。
②证券保证金比率。也称法定保证金比率,指证券购买人首次支付占证券交易价款的最低比率。中央银行根据证券市场情况,可以随时调整保证金比率,从而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入量,控制住最高放款额度。显然,保证金比率越大,证券购买人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比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③消费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信用提供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手段。在需求过度及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首期付款比例、缩短分期付款期限等措施,紧缩对消费信用提供的信贷规模;反之,在需求不足及经济衰退时期,则放宽对消费信用的控制,刺激消费量增加,带动需求上升,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④贷款额度控制。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商业银行最高贷款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的措施。这是一种行政干预的直接信用管制手段,曾在我国长期使用,如今已经取消。
⑶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在采用一般性和选择性货币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时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性调控措施,主要有道义劝告和金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