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巨大施工集团高歌猛进可是建筑行业整体一天不如一天?
1.国资委有利润考核,而且出于宣传需要,所以你看到的必定是“高歌猛进”;
2.各大建筑央企的上报数据水分巨大,双重、三重列报几乎是默认做法,这个和上一条一样,也是宣传需要;
3.接项目-干项目-要钱这是三个不同的事情,哪个阶段容易出宣传成绩就宣传哪个阶段,所以你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宣传“合同额”。
至于履约怎么样,利润怎么样,是亏还是赚是另外的问题。如果你说那干的不好,没有利润怎么办,参考上一条,都可以因为宣传需要而润色数据;
4.行业-企业-个人也是三种不同的主体,哪个主体容易出宣传成绩就宣传哪个主体,所以你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宣传“施工央企高歌猛进”,而不是宣传行业下行,城投债高企,房企爆雷,也不是宣传优化裁员,人才池沉淀池;
5.而且所谓的“企业高歌猛进”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统计艺术,一个央企集团的高歌猛进,必然是建立在无数二级三级四级单位项目部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上,也必然是建立在无数普通员工的血泪汗水,优化整合上。
故而在宣传口径上必然是集团层面的高歌猛进,而非下游组织和个体的血泪心酸;
6.由于施工央企的优化和裁员,导致基层项目的员工往往身兼数职(宣传口径上称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加之外部项目机会减少少导致开源动力不足,各系统各部门为了彰显存在感产生了大量形式主义的工作——“人少事多”的矛盾比之前更为突出,对现场的安全、质量的实质把控将严重滑坡
我在此大胆预言,未来一段时间里,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几率将大幅度增加
就像当初的东航事故一样,背后的原因是疫情导致行业和企业下行,人员优化导致飞行检查的人手不足,难以保持之前的精度和广度,最后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悲剧
这个逻辑会在施工行业反复上演
7.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作为个体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在泥沙俱下的施工单位里勉力求活?
首先,选择高效益的二级单位而非迷信集团
试着搜索“中建前十强”等集团层面公布的排名,按图索骥,而非单纯的迷信三局八局,认为只要是三局八局的所有下属二级三级单位都很好;
其次,谨慎选择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岗位
比如安全,技术,质量等,类似的新闻有很多不再赘述。尽量选择能创造、输出效益的岗位,比如造价(商务),市场,财务等岗位;
正如前所述,接活(市场)-干活(履约)-算钱(结算收款)是三个阶段,行业下行的情况下两段越加重要,中间的重要性只存在于宣传口径中;
再次,尽量选择高盈利且短工期的项目
公司下属所有的项目就像参加着一场大逃杀,高盈利的项目将最后“吃鸡”,而落后的项目将被优化整合。逻辑依然是能为公司快速创造效益的项目才是好项目,好项目的人员被优化的几率将减少,而且奖金也会拿的更高。
切记不要为专业和认知所束缚,认为自己学桥梁的就要干基建,认为基建都在偏远地区所以必须选房建,认为机场项目的专业人才少所以必须干机场…
先保证在大逃杀中活下来,再论其他,而且高盈利项目将持续让你享受马太效应的红利
最后,择机脱离这个行业
建议选择造价,市场等岗位的另一大原因是对外的交流沟通较为频繁,便于获取上下游及纵向单位的信息,为自己脱离这个行业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