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造句
课改故事
教学必须关注学情
课堂教学至少要有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材,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弄清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哪些问题是学生目前无法解决的。这些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在上课时乃至课后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反馈信息,即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在研究教材、学生,并作出判断之后,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在教学《我是什么》的第二课“理解课文”时,有过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教学课问第一部分时,最初我准备让学生用“有时候------有时候------”练习造句,后来经过试探发现这对学生来说太容易了,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运用语言的作用,我果断地舍去了这一环节。
如果不改,必然会浪费时间,使其他部分的教学更为紧张;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水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学生也容易理解,于是我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开大会”在课文中能不能交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想像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状态,又要辨析几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意义,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作,能让学生感悟到一条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词语要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
当然,学生在讨论中也可能提出,水在江河里也会唱歌、跳舞,在海洋里也会睡觉,这也没有什么可为难的。水在江河里跳舞、唱歌,那是在发大水的时候,水在海洋里睡觉,那是风如平浪静的时候,也就是说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并非如此,正因为这样,所以,课文在这一段话的开头用了一个词“平常”,这进一步说明,作者写作时思考的严密和用语的精当。
学生在议论水对人做好事的时候,教室里小手林立,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十几位学生发表意见后,举手要求发言的仍有很多,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好强行结束讨论,转入新的话题,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情绪低落下来。要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那每个人就都能发表意见了;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起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当问到水为什么会发脾气,干坏事时,没人发言,小组讨论后,学生仍说不到点子上。无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虽然简便、省时,但索然无味,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早料到这一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一讲“小村庄的被毁灭的故事”和哈尔滨缺水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为患,那是由于人们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缘故。
这样,在接下来议论怎样让水只做好事不干坏事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析了,发言就会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会更加深刻了。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关注学情,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活跃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那种无视学情,一味跟着经验走,跟着教参走,跟着感觉走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