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哀顺变”只能用于慰问遭父母之丧的友人?
节哀,节制悲哀;顺变,顺应变故。今人使用“节哀顺变”一词时,常常有一个重大 的误用,以为所有的死者家属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慰问之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原因 在于不懂得这个词的特定内涵。“节哀顺变”一语出自《礼记。檀弓下》: “丧礼,哀戚之至也。
节哀,顺变也。君子念 始生之者也。”此为本节起始的第一段话,这一节总论孝子遭丧之事。“孝子”的本义不是指孝顺父母的儿子,而是用来称呼父母去世后居丧的儿子。郑玄解释说:“始犹生也。念父母生己,不欲伤其性。”孔颖达的疏则更为详尽:“‘丧礼,哀戚之至也’者,言人或有祸灾,虽或悲哀,未是哀之至极。
唯居父母丧礼,是哀戚 之至极也。既为至极,若无节文,恐其伤性,故辟踊有节算,裁节其哀也。故下文:‘辟踊,哀之至,有算,为之节文也。’所以节哀者,欲顺孝子悲哀,使之渐变也。故下文云: ‘愠,哀之变也。’所以必此顺变者,君子思念父母之生已,恐其伤性,故顺变也。
”这一大段注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生无常,总会遇到灾祸,但所有的灾祸之中,最悲哀的莫过于父母之丧。父母过世,悲哀至极,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反而伤害了父母赋予自己的生命,此即所谓 “念父母生己,不欲伤其性”,因此要制定礼仪,行之有度,节制悲哀而顺应这种突如其 来的变故。
第二,“辟踊”即为制定的礼仪之一。“辟踊”意为捶胸顿足,是哀痛至极的表现,因此辟踊要“有算”,甚至规定了具体的捶胸顿足的次数加以节制,比如王九踊、公七踊、大 夫五踊、士三踊之类。第三,“愠”指心中郁结,已比悲哀的程度要轻,节哀就是要顺着孝子的悲哀之情,渐变而为“愠”。
此外还有种种“节文”(节制的礼仪)的规定,兹不赘述。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节哀顺变”并非可以用于对所有死者家属的慰问,而只能用于慰问遭父母之丧的友人。韩愈所著《顺宗实录》中载,唐顺宗驾崩前留下遗诏,其中说: “古先哲王明于至道,莫不知其终以存义,顺其变以节哀。
故存者不至于伤生,逝者不至于甚痛,谓之达理。”沼示继位的皇帝“顺其变以节哀”。这是关于“节哀顺变”内涵的最清 楚的解释。今人参加葬礼,再使用“节哀顺变” 一语来慰问死者家属的时候,应慎重考虑是否符合死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