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文化自信】国民精神描摹和人生迷茫探求
书话(8):国民精神描摹和人生迷茫探求
——鲁迅的小说世界
作者 朱军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之一,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走上文坛的标志和巨匠,是民族的脊梁,被称为民族魂。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他的人格和精神,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鲁迅的书籍和成果众多,这里你作为一个后来者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既是一种崇敬,也是一种精神的靠拢,还有文学的追随。他的小说成就,集中体现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这里的言说并非评论,而是对他三部小说集个人化的品读,也是浅显的文学欣赏。
《呐喊》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由十四篇小说构成,外加一篇自序。除了其中的《阿q正传》是4万余字的中篇小说而外,其它的都是短篇小说;而且就创作的时间来看,也大抵在两年内,即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狂人日记》起,其他的小说都在两年内完成。1922年出第一版,印行500本,半年内销售完毕,加印五百本又售罄。之后两年内再版五次,发行一万本。再以后,就印行了无数版本(信息源自陈子善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一书)。这本小说集,即使现在来看,能够超越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文学成就的中短篇小说,无论从单篇还是整体小说阵容看,都还几乎没有。这样说可能有些主观,但是就个人的阅读史看,也是偏差不大的。
无数次地选读或者浏览,你时不时会觉得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的十几个小说文本,始终在围绕着一个主题掘进,那就是东方这一片土地上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他们在黑暗中中的游弋徘徊,他们在生存重压下的艰难时世,底层人物(农民、城镇流浪者,其它下层人等)的精神挣扎;反清革命中,一些先驱的头颅与热血在抛洒,而国民对此的麻木和苟且,点点滴滴,都在其中。不知道如此的言说有没有一些准确性呢?那我们就进入文本看一看——
《狂人日记》虽有借鉴果戈理和福楼拜同题小说的痕迹,但经过鲁迅先生的手笔,则明显是中国风格的艺术再造。小说采用半文半白的文风,通过日记的题材,写出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的那个狂人之精神困顿和跌宕。日记前面有一段近似于谜语般的交待,采用瞒天过海的语气,说明这些日记是有人送来两册病人的日记,而后面的日记则是摘录的。在“日记”里,从一夜月夜写起,写到一条狗在看“我”,觉得害怕。接着是些各种各样的情形对狂人产生的精神压力;写佃户要吃人,史书要吃人,哥哥要吃人;写了各种各样的人吃人的方法,还写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掉,妹子被大哥吃,孩子也要被别人吃,“我”也要被人吃掉。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吃人,道貌岸然的吃人,令人惊诧,让人害怕。最后,鲁迅借助狂人的口气,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整个小说振聋发聩。《孔乙己》只有三千字,却活画出一个旧时读书人的穷困潦倒。他赊酒喝,他窃书不算偷书的歪理,他对茴香豆的不同写法之于孩子们,令人发笑的话语:多乎哉,不多也!还有他被打断双腿、用板子困在腿上一点一点挪动着去喝酒的悲惨,尽在笔下。《药》的晦涩之中,有对华老栓简练传神的买人血馒头之描写,有对穿着玄色衣裳者的勾勒,有对小茶馆中驼背老汉之类对革命者夏禹的讥笑,还有对华小栓痨病的书写,至于对普通民众吃人血馒头的麻木描写,则更是入木三分。《明天》中背着棺材前行的描写令人黯然神伤。《一件小事》中对车夫描写的温暖,皮袍下面的“小”字榨取的尖锐。《头发的故事》中对“双十节”前国民的遗忘症状,有着犀利的笔锋。《风波》是辛辣的,九斤老太对七斤、六斤之一代不如一代的浩叹,有些悲怆;而将头发盘起来又放下的旧学先生,可见革命的半途而废,还有人心的虚假复古。《故乡》是深情的悲哀。闰土的少年与老年对比,小孩子的畏缩,杨二嫂的小市民面貌,都是简洁有力的文学书写。而那“深蓝的天空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文笔,明显地带着抒情。至于结尾的话语,“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隽永中富含着哲理,激励着后人。《阿q正传》是一部永远的经典。小说九个章节,从阿q的日常相貌,他的狡猾,他的可怜,他被赵太爷辱骂,他不配姓赵的尴尬,都写的简略传神。革命来了,阿q准备革命,又不让他革命,他革命了,可以想找谁睡觉就找谁睡觉,紧接着就被抛到了低谷,被定为革命失败后的替罪羊。最后被拉出去枪毙,临刑前雀画不了一个囫囵的圆圈,是不是悲哀呢?是啊,可后来呢,无数的阿q又在何方呢?恐怕到处都是吧!《端午节》写一个教师的可怜与困顿,没有办法,子曰诗云,居然连一个端午节都过不起。《白光》在写什么?在写一个可怜的读书人,奋斗数载,看科举的榜,又没有他,只有身心震惊,最后疯掉了。《猫和兔》写三太太养猫,还有兔子,在民间,也在小市民中间,那种尴尬实在不堪。《鸭的喜剧》是写俄国的冒诗人爱罗先珂在中国旅居的寂寞,他们养了蝌蚪,也养了鸭,小中见大。《社戏》其实是写故乡的,故乡的年味,故乡的社戏,故乡的牵挂,还有故乡对人的身心温润,都在其中了。
这十四个小说,之所以一发表至今就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主要是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麻木的挣扎,挣扎的麻木,写出那个时代的不安,写出那个时代中人类的心灵飘逸和疼痛。主要的,就文学叙事而言,小说书写多用白描,简洁中含着栩栩如生的传神,还有细节,都是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是文学中的精雕细微,还有大裁大剪,一切的多余,一切的废话,全都舍弃,留下来的,自然就是精华了。因此就精而短,也少而精了。还有文本中含藏着的思想的光芒,照射着过去,乃至现在!读了作品,要是再看看《呐喊》的序言,那也是颇有意趣的。记得先生还写过一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文章,可能是回应某编辑部和读者的发问吧,也能揭示其中的奥秘。
《彷徨》
《彷徨》1926年出版,收入鲁迅先生1925年至1926年创作的十个短篇小说。此书没有序言,据说有四句话为此书送行:“织文陷文网,寂寞新文场。两间余一卒,持戟独彷徨”。话不多,却道出了作者写这些小说时的心境,那恐怕是寂寞和孤独的。这十篇小说的总体情形和《呐喊》不一样。《呐喊》中的小说是披露国民精神的悲哀,而这一组《彷徨》的小说则是写照社会和心灵的悲哀,还有游弋与凄切,借用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的一句话,那是“悲凉之气,遍布华林”,用在《彷徨》上面,似乎也合适。小说集的风貌大抵如下:
《祝福》打头,书写祥林嫂的悲惨人生。小说采取的是倒叙,先写祥林嫂的可悲与可怜,写她那“只有眼睛间或一轮,才画出一个活物”的麻木,还有她的死亡。她没有死在平日里,而是死在旧历的新年前夕,这本来就是摧悲的,还带来许多的玄思。由此带来对祥林嫂一生的回放,这当然是许多读者都熟悉的,可是蕴藏在祥林嫂生命深处的底层人的艰难,却是现今许多人未必了解的。先是死了丈夫,一个人出来打短工,尚算精神,干了五年,被小叔子夜晚劫持回去,强行地和另一个男人成婚,还碰破了头。闹过之后生一个阿毛,在阿毛三岁的时候却被狼叼走,让祥林嫂又一次吃尽苦头,之后被人嫌弃,又含着失子之疼。好不容易又来到鲁镇做工,却因为“不干净”而饱受蔑视。她没有办法,只有见人就说她的孩子和“我真傻”,云云。不被人同情,受人轻慢,甚至讥笑,在穷困潦倒之中捐门槛,之后死去,委实悲惨之极。这倒不仅仅是一个祥林嫂,而是底层许多人的缩影。《在酒楼上》,写照乡村教师的可怜与无望。吕纬甫的穷困,他和作者“我”的相遇,在酒楼上说自己的心事,其实在说一个底层人的命运,足以令人感怀。《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则依据真人真事,写了一个作家的困境。写一个作家急于书写和发表作品养家糊口,但是环境太差,物价飞涨,白菜和粮食的问题没有解决,即使灵感来了也没有办法,最后在老婆一阵阵的惊呼中灵感顿失,高智商也没有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而鼻子在浙江,眼睛在湖南,南方打仗,北方水灾或者旱灾,都让他写不成文章。这个家庭实在不算幸福。《肥皂》写了方太太和方铭在物价飞涨中的一瞬。这个过程是尴尬的,也是让女人和孩子觉得委屈,他自己呢,也是难以安静的。只有官员的到来,虽说很小,才让他提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长明灯》是乡村保守和革新之间的对撞,虽然是仅仅用长明灯为细节,但写得极为传神。文字绵密,长辈人对于那个反传统的“他”很害怕,各人都在想办法,如何阻止一个人的改良,其实就是把长明灯灭了,而这也不被准许。最后商量出办法,那就是把此人关起来,可找不到地方,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愿拿出自己的空房子。而这个“他”没有办法,最后只有扬言把房子烧掉,让那长明灯自行灭掉。这很悲哀,但旧式的中国,后来的社会,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示众》是近似于《一件小事》的细部展示,一个孩子,一个洋车夫跌倒的场景,一群中国式的看客,他们自己也是很可悲的底层人等。小说很短,写了一个普通的事情就令无数的人挤来挤去,当看客,是鲁迅多次著文呵斥的。
《高老夫子》是一个假道学先生的讽刺漫画。这里面,那个高老夫子不学无术,还在写着什么汉文化和古文之研究的论文,但是他写不了,因为没有才能,再加上自己六根不净,见了女学生波浪一般的黑发和头颅就害怕,而女学生们一看见高老夫子就哄然地笑。小说讽喻明显,最后高老夫子只有找人打牌,既不写文章,也不学教书,而是在清一色的牌九中空耗时光。《独孤者》显然是鲁迅朋友的成像。魏连刈是作者的小学同学,曾经活泼得很,也有理想。可是在漫长的乡村小学岗位备受煎熬,几次失业,死掉孩子,也死了母亲,连老家的房子也变卖。到了“我”回故乡的途中,到另一城里去的时候,见到了他;几次相逢,他已经很潦倒了。同学的未来,自己的未来,还有家与国的未来,也都很可忧了。《伤逝——涓生的手记》,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叙事,但是底色还是中国式的,一段婚姻,挣扎着的青春祭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是小说的开头,紧接着的一段文字更加锥心,那会馆里外,那孤寂中的反思和悔恨,苦涩的紫藤,还有子君一次次到来的温暖和紫色白花,子君的玄色裙子,子君的青布袍,还有那始而勇敢、后来迷茫乃至茫然的眼神,都在传神和写意之中勾勒出一个女子的青春梦想。《弟兄》写公务局里的小公务员面对同事的兄弟纠纷,其实是对另一对弟兄因为病情而生的中西医认同与不认同。据说这是鲁迅以自己和周作人兄弟闹矛盾的事情写的,读来很有些难言之隐。沛君和靖甫两兄弟,靖甫病了,沛君奔走,但效果怎样,不得而知。至于《离婚》这篇小说,写的虽然是乡村,其实表现宗法制度对婚姻生活的残害,一个表姑,一次离婚在民间了结,一笔钱私下里送出,还有一次离婚带来另一个婚姻的出现,就带有一种苦涩中的讽喻。
《故事新编》
这本小说集被鲁迅先生称为“旧瓶装新酒”,或者“旧事重提”,可能两者都不是,只是你自己的臆想罢了。此书中的第一篇原为《不周山》,写于1922年,本来收在《呐喊》集中,后来成吾方撰文评论说《呐喊》一书质量不高,除了《不周山》之外;鲁迅索性就在 《呐喊》再版时去掉了《不周山》并改名为《补天》。《故事新编》一共有八篇小说,加一个序言,最晚的一篇写于1935年,全书1936年出版,可见全书的创作时间跨度很大,竟有14年之久。有在北京写的,有在厦门写的,还有的则在广东和上海写的。而且,小说成书的当年9月,鲁迅先生就去世了。此书从技巧上看,应该是作者本人比较满意的,而且从阅读的感觉看,也是笔力老辣遒劲。作为叙事,都是从古时候传说演绎出来的,许多篇章至今也是先锋小说学习的范例。
《补天》是写女娲的。她在补天,她在洪水滔滔中十分务实地干着补天的工作,可是那些学者呢,那些在她的两腿之间时不时冒出来的小东西,则很有些可笑。尤其是那些学者也在咿咿呀呀,没有任何作用地研究着什么。他们觉得女娲补天不会成功,用的材料也不对,应该用什么,不应该用什么,似乎心知肚明,但就是没有任何效果地絮叨,绝不去干实际的事情。这有些空谈误国,而实干的女娲却常常犯愁。用什么材料,怎样来补天,她想的不多,可一天天的,一分一秒,她在补天,她在先补一角,再补东边和西边,最后洪水终于不那么滔天了,她完成自己的使命,离去或者死去,都不重要,但不周山的窟窿被堵住了,这才是要紧的事情,这也才令人起敬。在小说里的那些小东西,是后来作者加上的,有些讽刺当时的许多学者,比如梁实秋等,这或许有些误会,可能吧。《奔月》写嫦娥在人间的不适应以及后羿的艰难。一边是后羿辛辛苦苦地打猎供养嫦娥,而嫦娥却不甚满意,常常用一声“哼“来表达不屑。可是即使如此,后羿还是在射猎物,当他打猎物回家时,女仆说夫人已经不在家里。先是说串门去了,后来又说不知道从哪里离开的,最后才说去了月亮上面,深爱着嫦娥的后羿对此很伤心,就去追赶月亮,路很远,他追不到,就遭到了人们的讥笑。对此,他没有在意,继续追赶,但始终很远,这时候,后羿才觉得劳累,还有另一个人在背后讽刺他。小说写了三个片段,三个场景,可是对古人的现场有着还原,也有着鲁迅的冷静。《理水》写大禹治水,但对比鲜明,字字古朴。这篇小说读过多次,似乎有些古怪,因为人间的许多学者都不相信禺是一个人,那些学者,那些水利专家,都说治水的大官能力不行,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官位也来治水,就觉得不会成功,甚至用出身论来考察,觉得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虫。当禹要来治水的时候,他们也不相信,觉得可笑。但终于皇上发布文件,派禹来治水,就觉得可笑。到时候来刚好又派人到民间来,虽说使命是调研治水和民生,可架子很大,选去的代表也不敢说实话,这似乎在讽喻民国的赈灾。当所有的官员都回到朝堂,舜召集大家讨论,说一些无聊的话;这时候,黑脸的禹带着他近似于乞丐的团队来了,说出广泛调研之后拿出的治水之策,那就是“变堵水为疏通”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还是禹的意见得到舜的赞同。于是大禹治水开始了,很辛劳,也很悲怆,甚至三顾家门而不入。当他的妻子对他很抱怨的时候,又受到官场各位大臣的讥笑。小说的细节丰富,充满了讽喻。但是治水的大禹是孤独的,也未必被人理解。
《采薇》则书写两个老人“不食周粟”的尴尬。伯夷和叔齐是两个老人,很倔强,也很讨厌战争和过兵。当他们知道周王征讨殷商的时候,心里还是不舍故国。他们离开,躲到山里,靠吃青苔为生,而那些改变初衷的人照例是吃大鱼大肉,过得很滋润。当一个女佣人到山里去采蘑菇的时候看见他们就讥笑起来,连个老人不管不顾,后来自然死掉,但他们也是名士,死了有些震动,而这时候更多的兵丁通过,战争开始,不知道周王的兵丁是不是打赢了,躲在首阳山的两个贤达之死没有引起什么反应,人们照样过得很好,还笑话他们为何不吃鹿肉呢?这就是中国人性有史以来的悲哀了。《铸剑》被莫言叫好和效法。这篇小说,你自然也读过无数遍,先是觉得奇怪,对小说里深夜老鼠咬锅盖的声音、咬铁锅的声音惊悚。后来再读,就是为报父仇甘愿和人联手杀掉国王,而王很强势,为所欲为,一直没有报仇的机会。后来在一个侠客(大概是荆轲的原型)的配合下,他们一起杀王。当荆轲刺王未遂之后,孩子就有责任,他被人砍头,荆轲也被砍头,可是小说中说这两个人头很有意思,可以互相追着玩耍。当一锅油汤煮开之后,两颗头颅开始翻白眼,跟着就追逐起来,当王伸着头去看的当儿,一把鱼肠剑飞起来割掉了国王的脑袋,之后两颗头颅追赶着一个头颅,张开嘴来争先恐后地咬着国王的脑袋,直到国王生生被咬死煮死。这个情节最为感动,也最为惨烈,成为小说的最大看点。再以后,阅读这个小说,才觉得是一个神奇的构思,一个东方魔幻主义的代表之作,远远地早于马尔克斯,是一篇极其先锋的短篇小说,也是难以超越的杰作。小说的构思,来自鲁迅的神奇大脑,也来自他深邃的思考和艺术想象,值得反复阅读;但是后人难以学习,也无法复制。
《出关》《非攻》和《起死》三篇小说,一个写老子,一个写墨子,一个就是在写庄子了。一个早晨读完三篇小说,觉得古时候的贤达在开口说话。《出关》写老子出关,有孔子来拜见老子;鲁迅后来还写有杂文《出关的关》可以对照阅读。这篇小说把老子写的如同一段呆木头,孔子有时候也是。当孔子拜见老子的时候,他似乎没有明白道为何意,孔子第二次拜访老子过去三个月,像是明白了。但这时候老子已经决定离开宋国,他让仆人喂饱青牛,第二天就出发。他到宋国的边界,被人拦住,关尹见了很是尊敬,其实是想让他讲学。他知道不讲学是走不掉的,与是就开始讲学。讲了一个下午,却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只有留下讲义。写了一天半,只写了五千言,留下便走。这就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开头的《道德经》,一堆旧纸,挣了不菲的路费,算是稿费。关尹的属下却不以为然,觉得稿费太多。这个故事截取一小部分,却很清晰典型。《非攻》写墨子从宋国到楚国劝人不要打仗即“非攻”的故事。墨子其实很贫穷,但他身怀理想,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听说楚国要打宋国,就穿了烂草鞋、一身褴褛前去劝架。他去了,让朋友招待过自己,换了一身黑衣服,前去劝说楚王不要攻击宋国。楚王不听他的劝告,于是他就和朋友用树枝和石子儿下棋,互相进攻对方,结果互有胜负,谁也没有征服谁。由此楚王受到启发,决定放弃攻打宋国。当墨子回到宋国的时候,不仅在城门受到三次搜身,还把他装有吃物的布袋子没收充军。他回到家里,更像一个乞丐了。最后是《起死》,则有些戏剧的舞台效果。这个作品不像是一个小说,而是一个变异的文本,也就是一个舞台剧,除了开头有一段风景交待而外,余下的全是对话。这里面,庄周在原野上跋涉,四野一片苍茫,鬼神遍地,和他说话;他施了咒语,鬼魂离开,却来一个汉子。这个汉子很穷,走投无路,遇到庄周,向他寻找出路,庄周也没有出路,就和这个汉子吵起来。汉子缠住庄周,整整半天,令他着急。没有办法,庄周吹响警笛,引来巡警。这个巡警狗仗人势,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抓走庄周(这个些情节是不是当时军阀的混乱国家呢?或者是一种寓言?实在不好说)。当巡警知道庄周的身份就成了一个变色龙,说是他的上司还常常阅读庄周先生的文章,什么齐物论也冒出来。这个军警是没有文化的,但对于庄周(主要是他和巡警的上司有瓜葛)还很客气,他放走庄周,庄子起死,而汉子却落到巡警手里。巡警不想抓走汉子,汉子却缠着他不放,因为他放走了庄周。这时候,巡警无可奈何,吹响警笛。
《彷徨》和《呐喊》相比,有着更深广的悲哀,尤其是对底层知识分子和市民,有着更加复杂的人生关切。从文学叙事上讲,作者从南方到北方,或者从南方到北方,对于南北交替的文学叙事有交融,对于南北文化的交融,也有更多表达。这可能是过去没有发现的吧?据后来对沈从文和汪曾祺的研究者看,南北交融的叙事,对他们风格的形成和完善,是大有裨益的呢!相比之下,《故事新编》的选材都来自于中国神话故事,是东方式的历史传奇,但被鲁迅写来,却有着现代小说乃至超验小说的神性之感。这大抵是难以达到的。
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成就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但是他毕生也有遗憾,那就是没有长篇小说的奉献。先生在世的时候,曾计划写一部反映杨贵妃和唐代长安生活的长篇小说,而且还于1924年前后,在参加北方学术会议的时候专程来到西安,到华清池和长安许多地方做过现场考察,应该说做了一些准备。但由于他的疾病和早逝,加上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他没有写成这部小说,这无疑是一个作家的不圆满。可是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残缺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有时候唯有残缺,才是某种美,凄婉的美。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鲁迅先生,恐怕都是如此吧?那么,就记在这里,算是备忘。
(朱 军 2022年10月28日写讫于蜗居斋。11,9,修订。阅读书籍为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鲁迅作品经典全集》一书,2017年10月购买。)
【作者简介】朱军,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原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主席,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先后出版散文集18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9部,诗集12部,童话集1部,累计1000万字。温和执毅,笃守文心。坚守人生,自尊放达,在自然与灵识中熏染墨香,在抒写中行走,提升生命的质量。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刘国胜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何宝安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 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胡丽岚 罗茹
本期审核:田也 责编:天辉 序号:2737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