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广宗土布纺织技艺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传统纺织技艺

广宗县传统纺织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其中以织砍包袱带最为常见,上至中年妇女下至十几岁小女孩,都会织(土布)砍包袱带和捆小孩脚脖带,广宗县夏家庄村是织(土布)砍包袱带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之一。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传统纺织技艺

广宗县棉花种植遍布全境,传统纺织技艺源远流长,因为生计需要,在以前手工纺织是农民(主要是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艺。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纺织逐步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分布在广宗县夏家庄村及周围几个村庄。夏家庄村有着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家家都有纺织女,是有名的纺织村庄。夏家庄老少妇女用手纺、手织、手砍、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带、捆脚脖带等生活用品,它有耐脏、耐磨、结实、实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品之一。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传统纺织技艺

夏 家庄村传统纺织技艺源远流长,古时,村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家后,加班纺线、织布(土布、砍包袱带、捆脚脖带)。农闲时到集市上去换些油盐、粮米维持生计。夏家庄村传统手工织砍源远流长,据传明永乐年间从外地来一女子嫁到夏家庄,心灵手巧,为了生计,日夜操劳,结合当时织布技艺,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现在流传下来的织砍技艺,并且织砍花样众多,直至六十年代由闫李氏传于尹张氏、齐王氏,至今世代相传。土布经过多年的改进,利用经、纬线的粗细和颜色不同,通过多把梭子,在完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可织出厚薄、宽窄不同,颜色各异的大花布。现在土布、织砍包袱带、捆脚带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每次国外友人来广宗,都会特去夏家庄购买手工土花布、包袱带、捆脚脖带。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省第五届非遗日 传统纺织技艺

土布纺织、砍包袱带和捆脚脖带工艺流程基本相同。1、先把棉花弹成穰纺成线;2、根据需要几根线合成一股(合线);3、拐成缕;4、染色(五艳六色)、浆、落;5、经线;6、卷圣子;7、掏综、递综(两人对脸,你掏我递)8、缠穗子;8、月牙弯刀砍包袱带就形成独特手法。9、手工花布的流程与包袱带稍有不同,最后一道工序用的是梭子穿织而不用弯刀砍。

邢台非遗|土布纺织技艺

传统纺织技艺展示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土布是农民生活必需品,也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包袱带到现在主要是结婚时用,把赔送新郎、新娘嫁妆(被褥等)用品用带子捆起来。两铺两盖为一捆,一捆用两条,带子一头一条为对。新娘包嫁妆的包袱也用带子包起,故曰包袱带。一个包袱用一根带子包好后,再用2根(1对)带子将两个包袱上下摞一起捆成十字样。民间传说用上包袱带,有百事百顺、白头偕老、事事顺等吉祥寓意。小孩捆脚带则是寓意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保佑孩子长的结结实实、聪明伶俐。夏家庄村妇女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纺线织砍,农闲季节到集上去卖,卖了籴些粮米,买些油盐度日。手工土花布、包袱带和捆脚带20世纪70年代前比较兴旺,80年代后逐渐减少,以至形成现在从业人数寥寥无几的局面。

照片提供: 吴建如

文稿作者: 吴建如

- END -

你可能想看:
标签: 手工艺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