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另一方面,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上,陈先发更强调语言的生成性。他借王尔德的话“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而不是思想的孩子”表明,语言孕育思想,语言的创造性就意味着思想的创造性。他的这种笔记体写作同样如此,正是借助语言的召唤和催生,语言学、诗学、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哲学等各路思想纷至沓来,如奔马、闪电,亦如流水、落叶。
语言的未完成意味着作者写作和读者接受层面的创造性。陈先发不仅强调诗人写作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更深谙读者的接受美学之道。“诗将世上一切‘已完成的’,在语言中变成‘未完成的’,以腾出新空间建成诗人的容身之所,这才是真正的‘在场’”,而“作者在一首诗中的完成度越高,读者就越难在这首诗中抵达他自己”。换言之,未完成的诗歌语言为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阅读,是凝视语言的发现力而抑制语言带来的每一种情绪冲动”。可惜的是,今日之读者不少还陷在“情绪冲动”的圈囿里。
(摘编自江飞、陈先发的“散步诗学”)
材料二:
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需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从语言之维重新勾勒中国现代诗学及诗歌创作的“语言史”。同时,需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揭示这些语言艺术原理的美学价值和推动新诗形式发展与创作实践的现实意义。
要全面发掘、整理和提炼中国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也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而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正是随着现代新诗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复杂性在于:其提出者是多元的,既有创作新诗的诗人,也有专业的诗论家和语言学家:其借用的思想资源是多样的,既有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观,更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语言观;其理论形态和话语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工具性的诗歌语言观,也有本体性的诗歌语言观,既有经验的感性的只言片语,也有相对科学的严谨的学理表述。因此,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献和诗学理论中,细致而全面地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新诗语言艺术原理。
要还原、解析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历史生成特点和规律。为了实现“诗体的大解放”,创造“国语的文学”,胡适主张并践行了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语言的自然”(自由)打破古典诗歌的语言束缚(格律)。这次语言解放树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但也造成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异。为了矫枉救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格律诗派吸纳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语言特性,京派文人对诗语形式做了更深的学理求证,并大量翻译外国诗歌,试验外国诗体,推动了新诗第二次“语言解放”;三四十年代,经由三次“大众化”讨论和新民歌、朗诵诗、街头诗等运动,新诗语言的民间化、大众化特征日趋鲜明,自由化、散文化与格律化并行不悖。新时期,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被引入国内学界,在诗歌创作领域掀起第四次“语言解放”。诗学理论批评也发生了“语言论转向”。在每个时期,诗人、诗论家和语言学家都通过对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这三种语言资源的不同配置,从各自的写作经验和专业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新诗语言的看法。
(摘编自江飞《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材料三: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界的泰斗《中国新诗总论》的文编谢冕一开讲就说明了自己的初心。谢冕始终关注着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他介绍,中国新诗的创立,不是先有创作,而是先有理论。在从不成熟慢慢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中国新诗的理论价值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的最后环节,对于“中国新诗今后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这一话题,谢冕表示,《中国新诗总论》中体现了一个核心思想——“诗言志”,即诗歌要表达人民的志向和愿望。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诗歌的这一伟大传统没有中断,今后的中国新诗依然会秉承着这个传统继续发展下去。
(摘编自《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回望中国新诗百年理论蝶变》)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步诗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断想短章,更是诗人陈先发对创造、对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思考。
B .与小说家不同,诗人追求选用的语言与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在神韵和情感等方面高度一致。
C .语言的独创性就是用独特的方法组成语言,而这种语言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语言风格。
D .诗人创作时应该留给读者再创造空间,读者阅读时也应该被作品带来的情感变化所左右。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有助于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B .由诗人、诗论家、语言学家等提出的新诗语言艺术理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
C .胡适对现代诗歌语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造成了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
D .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借用中国古典语言和民间语言以及西方语言等语言资源,各时期它们占的地位和分量不同。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是一篇评析创作者陈先发语言特点的小论文认为陈先发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
B .材料二直接入题,指出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的要求,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方法。
C .材料三虽为访谈录,但特点并不明显,而主要介绍谢冕对诗歌理论的认识及对诗歌创作发展方向的理解。
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采用的是先提出观点再分条论述的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是一致的。
4 .“散步诗学”是材料一提出来的理解陈先发诗学主张的一个重要概念,请给它下个定义。
5 .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如何创造新时期中国诗歌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败节草(节选)[注]
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县一中时才产生的,现在这种病态症状越发明显。
临上课时,“大嘴”突兀地一把拽住李金魁说:“结巴,我那支蓝杆笔找不到了,是不是你拿了?”
李金魁一怔,说:“啥、啥、啥……笔?”
“大嘴”学着他的结巴语气说:“你说啥……啥……啥笔?钢笔!”
“哄”的一下,同学们笑了,立时都围了上来,他们都望着他,那眼光很复杂。于是,李金魁沉默了片刻,说:“是,是我拿了。”
“大嘴”得意洋洋他说:“哼,我想着就是你!下课给我拿回来!”
人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在李金魁的身上射来射去,可他却一声不吭,他再没说什么……
第二天上午,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金魁匆匆走进教室,把一支蓝杆钢笔放在了“大嘴”的课桌上。“大嘴”拿起笔看了看,有点诧异:“我的笔好像……是这一支么?”
李金魁说:“是、是。”
刚刚上了两节课,坐在前边座位上的李红叶“呀”了一声,说:“我这儿多了一支笔,这支笔是谁的?”
同学们全部看着那支笔,而后又齐刷刷地回过头去看“大嘴”……“大嘴”大张着脸愣了一会儿,才说:“我的我的,是我丢的。”
此刻,李红叶拍案而起,厉声说:“冯相义,你怎么能这样?!你太不像话了!”
“大嘴”看了看李红叶,又望望李金魁,嬉皮笑脸地说:“这关你什么事?我又没逼他……”
这时,李金魁冷冷地看了“大嘴”一眼,看得“大嘴”身上一寒,竟乖乖地把那支笔给李金魁送过来了……
晚上,李红叶突然来到李金魁的寝室门前,高声叫道:“李金魁,你出来一下。”
已是秋末了,风寡寡的,带些微的寒意。可人的心却很热。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校园后边的操场上。天很高很远,碎碎的月亮,月光撒下一地银白,周围汪着片暧暧昧昧的黑,不远处校舍里的灯光亮着一盏一盏红,显得很温馨。李红叶默默地说:“你为什么要承认呢?你不该承认的。”
李金魁一张嘴就噎住了,话一直在喉咙里卡着,他过了一会儿才说:“人、人家、怀怀……疑咱咱咱……”
李红叶说:“他怀疑你,你就承认么,他要怀疑你杀了人,你也敢承认?”
李金魁不语……
李红叶说:“那支笔是你在商店里买的,对吧?”
李金魁说:“是。”
李红叶望着他说:“要是那支笔找不到怎么办?你不就成……偷了么?”
李金魁说:“偷偷、偷就偷吧。人家已已、经怀疑了。我、我就是不承认,他也照、照样怀怀疑……一个穷字在我脸上写着,他能……不怀疑么?”
李红叶很惊讶地望着他:“人家一怀疑,你就认了,也不解释?”
李金魁说:“他怎么就不怀疑你……你呢?他怎么就不怀疑别、别的人呢?他怀疑就说明他认定是我了,解释有什么用?”
李红叶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李金魁说:“这就是穷人的逻辑。”
李红叶知道,李金魁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校长的女儿李红叶对他很有好感。有一段时间,李红叶总是悄悄地给李金魁送吃的,有时候是两个白馍,有时是一个鸡蛋,偷偷地塞到李金魁的课桌抽屉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而李金魁却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退回去。这在两人中间成了一种较量,一种意志的较量,你送,我就退,你越退,我越送。终于有一天,李金魁烦了,他找到李红叶说:“李、李红叶,你你你……别再送了。你你……也别可怜我。我一个乡下人,你可怜我耽误事。”李红叶也冷着脸说:“我为啥要可怜你?谁给你送了?你怎么知道是我给你送的?是你自己心里有鬼吧?”李金魁说:“那那、那好。我给你说,你要再送,我就吃了,我吃也白吃,吃了也不感谢你!”李红叶说:“你吃不吃关我什么事?谁让你感谢我了?!”说完,她扭头就走,走了几步后,她在心里忍不住笑了。……
此后,李红叶再送什么,李金魁就吃,吃了也不理她。他想,我就这样,“肉包子打狗!”她就不会再送了。谁知,她送得更欢了,甚至动员当校长的父亲给李金魁申请到了每月可以补贴六块钱的助学金!
寒假快到了,临放假前的一天,李红叶在收拾书包的时候,突然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包软绵绵的东西。她悄悄地打开一看,竟是整整一打手绢!在那时候,她虽然是校长的女儿,一次也没见过这么多手绢。十二条啊,整整十二条!
傍晚,在县城边的小桥上,李红叶截住了背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李金魁。她一见他,就激动地说:“李金魁,你呀你呀……谁让你给我送手绢了?!”李金魁站在那里,连头都没抬,说:“你、你……弄错了吧?我我……连饭都吃、吃不饱,我会给你送手绢?!”李红叶一怔,说:“不是你是谁?你还不承认?”李金魁说:“我早就给你说过了,我、我是个吃白食的。我会干那种事?”说着,他把铺盖卷往肩头上一撂,径直走去了。李红叶没有办法了,喊道:“你真无赖呀,李金魁!”李金魁立时勾回头说:“城里人,你这话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十足的乡下无赖!”
(有删改)
【注】节选自李佩甫的中篇小说《败节草》。败节草是中原地区常见的一种无人留意的野草,生命力极为顽强,李金魁从它身上学到了“小处求生,败处求存”的生存之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嘴”毫无根据就认定李金魁拿了他的蓝杆笔,就是因为李金魁是来自乡下的穷学生,这一情节凸显了环境对李金魁的强大压力。
B .碎碎的月亮,盏盏闪亮的灯光,文中秋末晚景的描写颇为温馨,一扫“拿笔”闹剧带来的阴冷,烘托了李金魁的坚韧和执着。
C .李红叶这一形象既有揭示“拿笔”真相的作用,又有引出李金魁“灵魂”真相的作用,正是她的介入,李金魁的形象才得以跃然纸上。
D .作品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描写颇有特色,李金魁说话通篇结结巴巴,唯独最后承认自己是无赖一句通顺自然,耐人寻味。
7 .关于李金魁所认为的“穷人的逻辑”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穷人只能逆来顺受,而不可强作抗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B .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以沉默固执甚至自轻自贱的姿态来抵御强大的环境压力。
C .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凡事不必太在意,而要大智若愚,宠辱皆忘,看淡世间一切。
D .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一种无底线的退让,这是只求生存、没有坚守的病态心理。
8 .李金魁家里穷,连菜也不舍得吃,却送李红叶十二条手绢。这一细节看似不真实,其实是合乎情理的,试作说明。
9 .少年李金魁身上有一种败节草精神,节选部分哪些情节可以反映这种精神?请试作概括,并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j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B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D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B .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含义相同。
C .“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D .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以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
B .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C .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张唐主动接受使命。
D .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交,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14 .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 .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 .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 .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16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写出峰峦接天的奇景;“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景象。
(2 )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具有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意清晰可见的“图像”特质。“礼,履也”,礼之内涵重在践行。礼图可谓“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冗繁的《周礼图》《仪礼图》被司马光、朱熹等① ,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这类居家礼仪规范得到广泛推广。时至今日,此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
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② ,且远播周边国家。当前,日本等国的礼图汉籍及具体礼仪依然带有中国礼图文献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礼图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域外汉籍的整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汉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双方文化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通过中外文化对话,激活对话对象的历史记忆,提升对话己方的文化自信”。
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广泛深入开展礼图及礼图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 的前提条件。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说“看破红尘”,其实人是不能“看破”的,① ,人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但也不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时时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么样?人要“看开”,但不要“看破”。不过很多人分不清二者,② ,这是不正确的。“看开”就是说:我不会常常倒霉,这次的情境别人也碰到过,只是他碰到时,我不知道而已。这样就不会觉得怎么别人运气都那么好,只有自己这么倒霉了。有时大家看见一个人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面带笑容,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有病过。其实他遭遇不幸时,他在家里受疾病折磨时,大家又何尝知道。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话听起来很平常,③ 。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认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很稳定。
21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B .你们三个人一块去的,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了?他呢?
C .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这是毋庸置疑的。
D .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初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国,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记录了毛泽东同志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讲述的红军的故事、苏区的故事、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如此描述对中国共产党的观察:“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革命前辈这种清澈的气质、纯粹的品质,穿越时空、熠熠生辉,给人以美好,感召人前行。透过这种精气神,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迎面而来、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的坚定,是“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担当,是“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无私奉献,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绝对忠诚。
学校团委准备举办“学习革命前辈的精气神”的演讲比赛,请你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A2.C 3.D 4.“散步诗学”是一种认为诗歌语言具有神秘性、独创性、未完成性等特征的断想短章式的语言诗学。5.①中国新诗的创立,是先有理论后有创作,因此要重视其理论价值,新诗诗学理论家要以谢冕为榜样,尽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始终关注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既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又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③诗人要遵循中国新诗理论进行创作,要秉承“诗言志”的优秀文化传统,所创作的新诗要表达人民的心声。④诗人、诗论家要从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中汲取养分,特别是要发掘汉语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承载力,归纳和总结新诗语言艺术理论。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在神韵和情感等方面高度一致”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
C.“ 就是用独特的方法组成语言”错,由“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可知语言的独创性还包括思想的创造性。
D.“ 读者阅读时也应该被作品带来的情感变化所左右”错,原文是“抑制语言带来的每一种情绪冲动”。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胡适……也造成了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错误。造成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的是“这次语言解放”,而不是胡适。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 论证思路是一致的”错。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有所不同:材料一由陈先发的具体作品引入,从中归纳出其语言特点,然后逐条论述;材料二开篇就提出观点,然后具体阐明方法。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并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首先确定属概念,由“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概括出:“散步诗学”是一种语言诗学”。
然后筛选信息,概括其本质特点,结合第二段“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概括出“具有神秘性、独创性、未完成性等特征”;结合第一段“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概括出“断想短章式”。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散步诗学’是一种……的语言诗学”连贯表述。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三“中国新诗的创立,不是先有创作,而是先有理论。在从不成熟慢慢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中国新诗的理论价值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界的泰斗《中国新诗总论》的文编谢冕……始终关注着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可知,中国新诗的创立,是先有理论后有创作,因此要重视其理论价值,新诗诗学理论家要以谢冕为榜样,尽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始终关注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
结合材料二“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需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同时,需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可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既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又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
结合材料二“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献和诗学理论中,细致而全面地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新诗语言艺术原理”可知,诗人要遵循中国新诗理论进行创作,要秉承“诗言志”的优秀文化传统,所创作的新诗要表达人民的心声。
结合材料二“新格律诗派吸纳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语言特性,京派文人对诗语形式做了更深的学理求证,并大量翻译外国诗歌,试验外国诗体”“在每个时期,诗人、诗论家和语言学家都通过对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这三种语言资源的不同配置,从各自的写作经验和专业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新诗语言的看法”可知,诗人、诗论家要从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中汲取养分,特别是要发掘汉语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承载力,归纳和总结新诗语言艺术理论。
6 .B7.C 8.①这是李金魁知恩图报的表现。李红叶保护他,资助他,他知恩图报,便以手绢相送。
②这是李金魁自尊和不屈的表现,李金魁因贫穷而自卑,骨子里尚存自尊,他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李红叶匿名的“施舍”,他以同样匿名的方式“馈赠”李红叶手绢,这是暗地里与李红叶的精神较量。
③李金魁每月得到六块钱的助学金,经济上有能力给李红叶买手绢。9.①体现败节草精神的情节有:屈辱地接受无端的指责;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平时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刻苦学习;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
②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存之道,虽然卑微弱小,身处困境,但是绝不放弃,敢以孱弱而坚韧的生存方式对抗强大的现实环境。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烘托了李金魁的坚韧和执着”错误,温馨的环境描写一般用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和性格,此处是为了烘托李红叶的善良和美好。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 凡事不必太在意”“大智若愚”“宠辱皆忘”错误,结合接受“大嘴”无端指责的情节可知,李金魁的“穷人的逻辑”其核心是忍让,而不是超脱。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有一段时间,李红叶总是悄悄地给李金魁送吃的,有时候是两个白馍,有时是一个鸡蛋,偷偷地塞到李金魁的课桌抽屉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谁知,她送得更欢了,甚至动员当校长的父亲给李金魁申请到了每月可以补贴六块钱的助学金”,李红叶暗中给他送吃的,保护他,资助他,李金魁知恩图报,他一直记着李红叶的情谊,便送给她手绢。这是李金魁知恩图报的表现。
“这就是穷人的逻辑”“偷偷、偷就偷吧。人家已已、经怀疑了。我、我就是不承认,他也照、照样怀怀疑……一个穷字在我脸上写着,他能……不怀疑么”“李金魁却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退回去。这在两人中间成了一种较量,一种意志的较量,你送,我就退,你越退,我越送”,李金魁虽然因贫穷而自卑,但是骨子里是有自尊的,他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李红叶匿名的“施舍”,他以同样匿名的方式“馈赠”李红叶手绢,这是暗地里与李红叶的精神较量,体现的是李金魁强烈的自尊心和不屈服的信念。
“谁知,她送得更欢了,甚至动员当校长的父亲给李金魁申请到了每月可以补贴六块钱的助学金”,李金魁每月得到李红叶替他申请到的六块钱的助学金,从经济上来讲他有能力回馈李红叶礼物并且给她买手绢。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少年李金魁身上的败节草精神体现在:
本来“大嘴”的笔不是他拿的,但他却无端承认是他拿的,他屈辱地接受别人毫无道理的野蛮的的指责;“李金魁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他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平时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刻苦学习;“有一段时间,李红叶总是悄悄地给李金魁送吃的,有时候是两个白馍,有时是一个鸡蛋,偷偷地塞到李金魁的课桌抽屉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而李金魁却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退回去”,他不愿接受李红叶的“施舍”。
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存之道,作为一名来自乡下的穷学生,李金魁虽然卑微弱小,身处困境,虽然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但是他绝不放弃,他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他敢以孱弱而坚韧的生存方式来与强大的现实环境相对抗,值得我们学习。
10 .A11.C 12.B 13.(1)文信侯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
(2 )燕国与秦国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
14 .①文信侯的做法:通过派人出使燕国,从而使燕太子人秦为质,后又想派人相燕,与燕结盟,联合攻打赵国,用武力取得赵国的土地。
②甘罗的做法;先制造秦燕亲近欲攻打赵国的声势,而后,怂恿赵王割地绝秦燕之好,攻打燕国取得割地补偿。在这一方略中秦不费一刀一枪轻易达到目的。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具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请归燕太子”,“燕”是“太子”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
“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以广河间”是“割五城”的目的,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正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与”,与……相比,谁更;句意: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C.“ 用法与意义相同”错误。
“请因孺子”的“因”,介词,通过;句意:那我就通过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介词,继,接续,接着;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D. 正确。“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礼物、财物;句意:假意命令张仪离开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错误。由原文“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可知,是与应侯意见不一致。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其”,表商量的语气,还是;“奚……也”,为什么……呢;“遽”,急忙;
(2 )“所以”,……的原因;“无异故”,没有其他的因素;“广”,使动用法,使……广,扩大。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况信息的能力。
由“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可知,文信侯的做法:通过派人出使燕国,从而使燕太子人秦为质,后又想派人相燕,与燕结盟,联合攻打赵国,用武力取得赵国的土地。
由“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可知,甘罗的做法,先制造秦燕亲近欲攻打赵国的声势,而后,怂恿赵王割地绝秦燕之好,攻打燕国取得割地补偿。在这一方略中秦不费一刀一枪轻易达到目的。
参考译文:
文信候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河间的土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推辞说:“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如果有)赵国人捉住我,(那么他会)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竞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经十二岁了!文信候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候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通过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围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围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国与秦围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具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15 .D16.《忆江上吴处士》以“消息海云端”作结,描绘了遥望远天尽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消息的诗人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对友人怀念和关切之情。
《沁园春•长沙》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结句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抒发了担负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错误。“兰桡”,为借代,代船。“桡”,本意为船桨。“兰桡”,美好的船桨,工具代本体。
故选D 。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忆江上吴处士》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距离的遥远,消息的阻塞,让思念变得极其厚重饱满,生动地传达了对友人怀念和关切之情。
《沁园春•长沙》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写尽作者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抒发了担负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17 .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屈原《离骚》)/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盈”“豗”“弩”“何”“焉”。
18 .①删繁就简
②绵延不绝
③古为今用19.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清晰可见。20.比喻。文中把礼图里的规范比喻成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或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强调了礼图规范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生动形象,给人直观的感受。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冗繁的《周礼图》《仪礼图》”“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可知,此处是说司马光、朱熹做了什么,使冗繁的变成简洁易懂的,据此可填“删繁就简”。删繁就简: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
第二处,此处与后文“且远播周边国家”形成递进关系,应先说“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还在,没有断绝,然后才是传播其它地方,可填“绵延不绝”。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
第三处,根据“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可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吸收古典文献的优点,可填“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吸收古代的优点,扬弃缺点,以使现代更进步。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子主干:礼图具有“图像”特质。然后把剩下的修饰语变为独立的句子,可添加相应的主语或谓语,如“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可改为“礼图作为《礼》之新疏”,“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意清晰可见”主语也为“礼图”,最后根据句意,适当增删词语,连贯成句,应为: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清晰可见。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运用比喻修辞,把礼图里的规范比喻为“圭臬”,即“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强调了礼图规范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理解本体,或者是让写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21 .C22.①因为一旦看破②认为“看开”就是“看破”③事实上很不平常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是泛指任何一个人。
A. 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
B. 称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C. 泛指任何一个人;
D. 别的,另外的。
故选C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人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可知,“消极,无所作为”是人们看破红尘的表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因为一旦看破”。
第二空,此处是说很多人分不清楚“看开”和“看破”的区别,后面说“这是不正确的”,故应填很多人的观点,分不清区别自然就是把二者等同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认为‘看开’就是‘看破’”。
第三空,根据后文“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认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很稳定”可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能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那么情绪就会很稳定,这实际上是很不平常。再结合上句“这话听起来很平常”,可知,听起来很平常,然而事实上却是很不平常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事实上很不平常”。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通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文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关键句是“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第二段是对这种精气神价值以及内涵的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精气神给人以美好,感召人前行,这种精气神就是有担当,无私奉献,绝对忠诚。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就是展现革命前辈的担当、奉献、忠诚,表达向革命前辈学习以及传承发扬这种精气神的决心。
写作要求部分设置了具体的情境任务,即学校团委举办的演讲比赛;任务主题是“学习革命前辈的精气神”,精气神主要是指材料中列举的担当、奉献以及忠诚等;身份是“复兴中学高三的学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自己是高三学生的身份意识;文体是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正确,行文中要注意与听众的互动。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明确演讲的主题,接着回顾历史,列举相关事例展现革命前辈身上的精气神,如清澈的气质,如纯粹的品质,如昂扬的斗志,然后联系当下,指出身为当代青年,应学习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
立意:
1.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2. 心有所“承”,接续担当。
3. 汲取革命力量,勇担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