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二十八)——石钢高炉钢水红 光华瓷器有名声 ②

(来源:石嘴山档案)

1949年11月解放军接管了瓷厂,由于战乱,当时厂子里只剩下28名窑工,紧接着1950年又被土匪郭栓子抢劫,3名厂领导被杀害,厂子破坏十分严重。在新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厂子从大武口沟口搬迁到石嘴山(今惠农区),新政府对瓷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厂子更名为石嘴山瓷器厂,真正开始了石嘴山瓷业的辉煌。

纵观石嘴山制瓷业的发展史,经历了多次从源起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本来秦朝的彩陶已有很高的水准,后因战乱湮灭。后来出土的西夏瓷器又是一个巅峰,随着西夏王朝的消亡也消失了。光华瓷厂的产品,所谓的白瓷放在现在的标准中,充其量也只是二细瓷,与高白瓷的距离甚远。经过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石嘴山具备陶瓷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无可置疑的,但由于政治不稳定,战乱频起,导致其发展不具有连续性,这一点让石嘴山制瓷业的历史大打折扣。

石嘴山人对石嘴山制瓷业的概念是片段式的,有的知道瓷器厂、有的知道工美瓷厂、有的知道陶瓷厂、有的知道大卫卫生瓷,实际上辉煌时期的石嘴山制瓷是一种规模经济,以上述瓷厂为中心,构成了庞大的企业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是石嘴山瓷器厂。

以光华瓷厂为基础,经过公私合营,在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石嘴山瓷器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8年真正意义上的细白瓷研制成功,1959年厂里的细白瓷已经出口,到底出口到了哪个国家,在所能获取的资料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出口是极为严格的一件事情,产品出口不仅质量要百里挑一,而且有极强的政治意义,足见当时石嘴山瓷器的产品优良和厂子在当地的社会地位。1960年石嘴山建市,当时的市属企业屈指可数,石嘴山瓷器厂得到了更大的扶持,到1979年,石嘴山瓷器厂的年产量为889万件,在地方经济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瓷器厂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地方企业的老大。当时的制瓷工艺处于半机械化、半手工化的状态,但陶瓷艺人对技术的崇尚和严谨让人叹服。据一位陶瓷艺人讲,当时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烧窑工,或是机轮工,必须经过严格的三年学徒,没有三年的历练是抓不了铁锹或上不了机器的,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是当时辉煌的主动力。由于瓷器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骄人的业绩,被轻工部列为全国93个重点企业之一。能从偏远的西北走向全国百强之一,石嘴山乃至宁夏当时也没几家。

茶具

在石嘴山瓷器厂创造的一片辉煌里,石嘴山制瓷业走上了一条扩张的道路。此后的几年里,石嘴山制瓷向机械化、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到1985年,石嘴山瓷器厂已经完成机械化改造,实现原料球磨化、成型滚压化、烧成隧道化,产品增加到130个品种,560个花色,年产日用细瓷1131万件,人才济济,精品迭出。1980年研制的“楼台亭阁青花瓷盘”出口英国;三件套黑釉盖碗1985年被轻工部、国家民委评选为“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参照西夏珍品“玉春壶”设计的“迎春壶”胸宽腰细,壶形修长,洁白晶莹的壶身绘有“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麻姑献寿”“黛玉葬花”“昭君出塞”“松鹤迎春”等图案,色彩纷呈,民族意味浓郁,在1980年全国瓷器博览会上风光乍起,好评如潮。有点岁数的石嘴山人可能还记得,在石嘴山南郊广场屹立着一个大照壁,照壁长 6.6米 ,宽 3.5米 ,为2215块 15厘米 见方的瓷砖制成的瓷板画,那幅画代表着当时石嘴山制瓷业的技术水平和协作能力,也代表着石嘴山精神。同时,石嘴山瓷器厂也成为石嘴山乃至宁夏的一张名片,政府部门与国家、地方各部门间的互访交流,瓷器厂的瓷器成了必选礼品,三件套黑釉盖碗、七头炻器茶具、瓷板画是馈赠礼品中的佼佼者,这些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陶瓷精品,走州过县,成为石嘴山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自20世纪80年代到瓷器厂破产的20多年时间里,每年的礼品瓷器少则几万件,多则十几万件。为满足科研礼品瓷制作需要,瓷厂专门成立科研所,又叫工艺瓷车间,从事新釉色、造型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科研所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艺技术人员,为瓷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石嘴山老工业史话》) (未完待续)

审核:李世业

责编:张艳

编辑:金玉珍

来源: 石嘴山市档案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