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美国第一次当“乡下来的外国人”是什么体验?
移民美国之前早已走访过不下十个国家,但是从来没感觉自己是当地人眼中的外国人。直到正式在芝加哥东南方的印地安纳州Schererville小镇安顿下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别人好奇的焦点。我住的这个小镇属于美国中央时区最东边的一块,左临Illinois州,右靠Ohio州。
这里的外国人本来就不多,更别说是亚洲人了。我当时住的是一座三层的公寓楼,每层四户,我住在二层,左邻右舍全是当地人,整个小区算上我总共三个外国人:一位印度人Sanjay,一位韩国人Park,还有就是我。我们成了所有街坊眼中的“国际友人”。
众所皆知,美国人大部分是“party animal”,尤其是大学生。
在我的印象中,那三年里每个周末都有party可以参加。同学和邻居只要一办party,我们三个外国友人肯定在宾客名单里。在美国受邀参加party或是dinner时,受邀者一般会问主办人自己该带什么东西过去,这体现出欧美人士的思维逻辑:与人交流时,说话直接切入重点,而且这个重点是无需包装的,简单明了。
欧美人士认为,过度的语言包装会造成人与人沟通时潜在的误会及效率的减低。这是我到美国遇到的第一大“culture shock”。
第一次受邀参加party,朋友直接告诉我:“Please bring some drinks for 10 people with you when you come over。
”我当时心想:你还真不客气啊,一开口就要我准备十人份的饮料!再加上原本就买好的礼物(中国人的习惯,到朋友家作客必须准备一份伴手礼),哇,这场party的门票也太贵了吧……
顾及面子问题,我到超市买饮料时挑的全是价格高的:百分百原汁果汁、法国进口香槟、墨西哥进口啤酒,最后搭配性地带上五瓶美国特产家庭号Coke Cola。
拿这些东西的时候很爽,结账的时候很惨——加上税金一共220美元——那个月的生活费当下只剩了一半。尽管心在滴血,我还是含着眼泪,带着微笑去参加party。
一到朋友家,所有人被我吓了一大跳。我不像是来参加party,倒像是过年办年货的阵仗:一袋袋的“高档货”从车子的后备箱拿出来,加上一大篮的水果(中国人送礼的最爱)——看得朋友们下巴都掉到各自的胸前了。
后来朋友告诉我,一般参加party或是dinner,当主人要求你带饮料时,最多就是一瓶中高档次的葡萄酒或是一箱啤酒,不买酒的话,两瓶家庭号的Coke Cola也就很体面了,像我那样的“疯狂行为”反而会让主人很不好意思。结果,那天party所有的leftover主人全让我带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