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趣话|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恰恰是儒释道三教的代表

李白杜甫王维并称盛唐三杰,代表了盛唐文化的巅峰,被尊为诗仙、诗圣、诗佛。为什么称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可不可以换换呢?

根据我们对三位诗人的大致了解,发觉这仙、圣、佛的称号与三人的性格、行为、诗风竟是极其的吻合,是调换不得的。其实这不仅是神似的问题,更有着文化的渊源。

三位诗人虽生活在同一时期,出生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信仰。杜甫尊儒,李白信道,王维信佛。而儒尊圣,道称仙,释为佛,“诗圣、诗仙、诗佛”正是儒释道精神各自在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01 儒家代表:诗圣杜甫

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蕴育了中国本土的两大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儒家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道家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

杜甫是河南人,出生在十三代“奉儒守官”的书香之家,深受儒家文化之影响。杜甫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济世热情,忠君爱国,心系苍生,在杜甫的诗词中随处可见儒家倡导的家国情怀,这显然源于他思想中儒家文化的根基。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入蜀,得朋友资助,在城都西郊盖的一处茅屋,作为栖息之所。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此时的杜甫,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个孩子和姐姐,暂居在破败的茅屋里。风雨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彻夜难眠的杜甫借诗抒怀,抒发的不是小我之痛苦,关心的却是天下寒士的疾苦。

“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此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杜甫称圣,当之无愧!

02 道家代表:诗仙李白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骨子里自带的仙风道骨。他憎恶官场,热爱自然,游历名山大川,他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借景抒怀,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李白的浪漫诗风,得益于长江文化的熏陶,李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写长江的场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来意境奇妙,大气磅礴,虽只寥寥数语,却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诗圣杜甫称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才情只应天人有,岂是常人所能为,李白称诗仙一点不为过。

事实上李白真的是一位道士,常以“谪仙人”自居。长江流域是道教的发源地,幼年的李白即开始追慕神仙方术,20岁时接受了道教的灌顶仪式,天宝四年,李白在齐州(济南)的道教寺院紫极宫接受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

李白诗中多有他访道、入道、寻仙、炼丹的记录,他写道:“仙人扶我顶,结发受长生。” “长生”是指道教的“长生箓”,只有虔诚的入道者方可获得。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道家最高的褒奖语,李白闻言当即写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身为自己能入道自豪。

如此李白的诗仙,不仅是尊称,还有写实的意味。

03 释家代表: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名门望族,母亲为北方望族博陵崔氏,善丹青,信佛事。崔氏从小教授王维书画与佛理。摩诘是佛教里名为维摩诘的菩萨, 王维以摩诘为字,表明自己对维摩诘的景仰。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晚年虽身居高位,产生了隐逸思想,退朝之后诗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的诗亲近自然,身与物化,不用禅语,却充满禅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诗中“翩翩无我,皆做旁观者。有我时亦是画中他人而”,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堪称诗中之佛。

​时光浩荡,大浪淘金诗佛,诗仙诗圣诗佛各得其所,实至名归,不由拍案叫绝。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