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的生日

■张冬娈

最近几年的九月十六,我都会在一早醒来,发祝福红包给闺女。但是提前做了备忘的今年,却忘了个一干二净。

晚上放学回家,闺女发信息要我去她家吃饭时,我已进了小区的大门。刚要上楼,闺女又发语音过来不让我上楼。后来又说她爸开车带我过去,让我上楼等会儿。直到坐上老李的车,我还不解地问他:“今天啥日子,怎么闺女让咱俩过去吃饭呢?”

老李出乎意料地说:“今儿她生日,这你都不知道?”这半是责备半带揶揄的口气,仿佛他早就知道似的。其后不久,他同我一样的忘却便被闺女揭穿了。

亲家拿出他珍藏的黄酒,闺女拿出她泡制的樱桃酒,小米粒端起她的椰汁饮料,一起碰杯,为闺女庆生。这满满的仪式感,恍惚让我想起闺女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

那时,村里还没有卖大个生日蛋糕的,但是有袖珍到比碗口小的蛋糕,5毛钱一个,用小塑料碗盛着,白色奶油上面是红色奶油写的“生日快乐”。抓周时,窗台上就是摆的这么一个袖珍的生日蛋糕,它与馒头、散文集、口琴、钢笔、笛子一起排成一排,等着刚满一周岁的闺女去挑选。

闺女被放在炕沿正中间,不偏不倚正对着的是散文集和钢笔。散文集装帧精美,色彩鲜丽。钢笔虽然样貌普通,没有特别之处,但占了地利之便。不得不承认,我从心底里还是想让她抓书和笔的,希望日后的她,也能像我一样爱读书,喜欢记录生活。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彼时走路早已稳稳当当的她,并没有急着走最短的路线,而是用小眼睛看了一会儿窗台上的物品,才果断舍弃正对着自己的书和笔,转而去了最右边的笛子那儿,拿起来认真看了看,放下,又拿起口琴,放在嘴边,吹了吹。对钢笔、散文集和小蛋糕的诱惑,直接无视,转而奔那个大馒头而去,拿起来就咬了一大口。

架不住我们这些大人反复催促,才又勉为其难地拿起那个小蛋糕,看了两眼,直接扔一边了。急得我够呛,对她说:“去拿窗台上那本书。”小家伙扭头看了看那书,依然无视地走过,最后把那支被冷落很久的钢笔拿来后,就再也不去窗台那儿了。抓周仪式彻底结束。那本散文集孤零零地躺在窗台上,成为那场抓周仪式中唯一被鄙弃的物品。

小蛋糕虽然也是在大人再三催促下拿起来的,但后来再过生日,却成了仪式上的必需品。而书,却一直不被她待见,整个中学时代,她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本之外的图书,倒是大学毕业后,在她的琴筝艺术工作室的小桌上,摆放过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问她有没有读完,回答说偶尔看两眼。

自己不爱看书倒也罢了,还经常旁敲侧击地说,才不要像我一样,成为一个书呆子。

话说自己生了孩子以后,突然不觉得读书不好了,提前买了好多娃娃适合读的绘本书,小鸡球球系列、儿童大百科系列等各种系列,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背唐诗,见孩子喜欢听故事,不但自己看着书给她讲,还发动身边的人给她讲故事,以孩子爱听讲故事为荣。哼,真是典型的双标!尤其每次听到孩子背“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就乐得合不拢嘴。

这不,饭后,吃完蛋糕,又起了头儿,说了句“人间清暑殿”,孩子就又把这段背了一遍,只是这次背到“一园春雨杏花红”时,故意在“杏”字后面停下,自言自语道,“杏什么来着”,等着大人往下接。亲家说,今天午睡前,孩子缠着自己讲故事,一开始说讲一个故事就睡,讲完了又说再讲两个就睡,后来讲完第四个才睡着了。没睡够,醒来大哭,想来是因为中午我开车送她回奶奶家时,在车上睡了一会儿,下午睡得时间短导致的。

这孩子,上午跟我在学校玩儿了一上午,乖巧懂事不认生,在二楼看着学生们做广播体操,去操场上吊单杠、阅览室里听我讲故事,放学后,又跟着我回娘家,我带着她经过铁道桥时,一辆白色列车轰隆轰隆经过,她兴奋地叫了起来“火车,火车,长长的,白白的”。我吃惊于不满两岁半的她,还知道形容列车的样貌了。那次去悦容公园看到一种水边植物时,也说过它的花穗长得像毛毛虫。难道这么大点儿的小孩子已经具备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了?一路上她问:“姥姥,你要带我去太姥姥家吃啥好吃的?”我说,“吃鱼,大头鱼。爱吃么?”

“爱吃,大头鱼,就是大脑袋鱼呗,嘿嘿!大脑袋鱼。”她反复念叨着大脑袋鱼时,笑容像一条山间流淌的小溪流,不知把鱼的脑袋想象成多大呢。

回到家,叫了太姥爷,叫太姥姥。吃着太姥爷炖的冬瓜鱼,喝着太姥姥熬的小米粥,一个劲儿夸赞说“真香”。因为孩子要睡午觉,我下午也有两节音乐课要上,饭后不久,就需把她送回奶奶家。刚开始不让系安全带,说勒得慌。过了一会儿,蔫蔫地跟我说:“姥姥,系上安全带吧。”我停下车,给她系上安全带,不一会儿,她就小脑袋一歪,睡着了。车开到奶奶家门外,刚一停下,小家伙便睁开眼睛。只是眼睛眯缝着,好像没睡醒的样子。幼小的她趴在奶奶怀里,依然不忘跟我挥手道别,大声说着:“慢点儿开!”

下午紧锣密鼓地上完课就回家,上楼还没喘息一会儿,老李就接我去闺女家。想来今天也是过于忙碌,才把闺女的生日忘到脑后了,尽管前几天在手机里做了备忘,尽管之前的生日从没忘记过。

在给自己的忘却找个台阶下的同时,不免生出些疑问来:这次的忘却,是不是并非因为忙,而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可逆转地衰退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