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印度洋海啸后,印度为何拒绝他国的救助?
焦点交锋:维护尊严还是展示实力 印度为何拒绝海啸援助?
原载:《华盛顿观察》周刊
“我认为印度拒绝援助的决定是骄傲(pride)和实际(practicality)的组合,恐怕是骄傲要比实际还重一点,”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
)的南亚问题专家罗丽娜博士(Dr。 Rollie Lal)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专访时说。
罗丽娜博士认为印度自冷战时期便有强调“自给自足”(self-reliance)政策的惯例,,因此印度人可能觉得接受捐款好像显得印度是个极端贫困(poverty-stricken)的国家。
就当欧美发达国家正在攀比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的金援数目时,受创严重的印度却很少被报道获得多少国际援助。原因是,印度不但一反常态地拒绝其他国家的慷慨襄助,更于灾后第一时间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加入以美国为首,亚洲国家日本、澳洲为辅的跨国赈灾联盟,向受创甚深的邻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尼和泰国提供高达225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
印度如此特殊的“逆向思维”也引起国际社会的一片哗然,国际首脑们也要搔搔脑袋,问问“给它钱为什么不要?”
“印度一直将自己视为亚洲地区的强国,经济发展蓬勃,这次大海啸灾难的发生虽然是个悲剧,但印度受创有限,自助之余尚且能助人,没有什么不好,”美国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高级政策分析员戴纳·狄伦(Dana Dillon)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评论道,“我认为印度的拒绝援助是务实的做法。
国际反应:褒贬不一
“从一开始,我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成功地处理(海啸带来的)灾害,”印度外长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针对印度的特殊举措招致国内外的批评,如此回应道,“我们不但有信心能够照顾好印度自己的受创地区,也有自信能帮助其他受到海啸波及的国家。
截至目前,印度已有超过1万人死于12月26日发生的世纪大海啸,并仍有约5600名失踪人口,伤亡及失踪的人数比泰国还糟,仅次于受创最严重的印尼和斯里兰卡。然而,正当南亚其他受灾国家频频向国际社会伸手求援之际,印度却表示不接受“单一国家”的个别援助,仅接受“跨国性组织”的救援,还捐了不少钱帮助邻国。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和国际媒体对政府此举的质疑声也不断。
“国际上对于受灾国家正涌入一股真挚的同情,”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中的社论这样写到,“印度拒绝了如此的善意,实在是很无礼(churlish);” 印度《先锋报》(The Pioneer)也质问印度政府:“拒绝国际(尤其是美国)援助看似很高尚,但就当印度本身的救灾管理体系是如此没有效率、运作迟缓的同时,印度可否承担‘向国际社会说不’的后果?”
美国知名互联网媒体彭博社(Bloomberg News)专栏作家安迪·姆克吉(Andy Mukherjee)也撰文抨击印度政府的做法:“在受害最深的四国当中,印度的国民人均产值仅2900美元,是四国中最低的,”姆克吉如此评论道,“此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资料显示,印度的国家预算赤字在2003年已达4。
8%,是世界第四高。”姆克吉公开地质疑印度政府过于自信的态度。
但是印度的谢绝国际援助也换来不少好评,印度的前任统治者――英国的反馈当属其代表。英国首相布莱尔就直指,印度的拒绝援助是“殖民地国家有长足进步的代表,”“早30年前发生这样的灾难,印度绝无法有此成就。
”法国国防部长米谢勒·阿利奥—马里(Michelle Alliot-Marie)也表示,“印度的拒绝援助确保了其他较小、受创较深的国家能够获得援助,”而那些批评印度做法的人士“并不了解印度在处理此种危机时,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和经济专长。”
印度政府在收到各方褒贬不一的评价后,也放低姿态,强调任何时候印度若觉得需要“友善国家”的援助,其政府也不会迟疑,重新考虑此做法。
“人们觉得自己的好意反而去‘贴了冷屁股’,”《印度时报》驻华盛顿的编辑Chidananda Rajghatta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印度政府其实不需堂而皇之地公开声明拒绝国际援助,也能贯彻其一直以来的‘自给自足’政策。”
印度何以拒绝国际援助?
追根究底,印度政府“谢绝援助”的政策反应是出于自尊心,还是别有其战略意义?印度在经济发展逐渐稳定成长后,急欲成为南亚首要区域强国的野心显而易见,而在此次的灾后救援行动中,更可窥见一二。
就在媒体大幅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抵达斯里兰卡进行救援任务之时,鲜为人知的是,在海啸冲击波在斯里兰卡南岸造成巨大死伤的当日,印度配备有搜救装备的海岸防卫队和载有医疗人员的直升机,便是第一个抵达斯里兰卡灾区的外国救援队。其后,印度陆续派遣了至少1万6千名军队、32艘军舰和41架军机前往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尼救灾,堪称是印度史上最大的军事救援行动。
“印度拒绝海啸灾害援助的背后原因,就是野心,”姆克吉直言道。
“印度正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努力运作游说工作。印度已经有了太空计划、核武器和一个蓬勃发展的电脑软件产业,印度了解到,它现在要展现的是,对自己的实力有更多的自信,”姆克吉说道。
此外,印度对维持其在印度洋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付出不少心血。自1970年代起便针对美国在此区域的军事部署,喊出‘印度洋是和平区域’的口号,意在力促美军离开此地。然而,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外交实力逐渐扩张到南亚的情形下,倍感压力的印度察觉到美国的离开只会造成此地区的权力真空,中国的“趁虚而入,”而它自己是否有能力取美国而代之,还是未知数,便不再期望美军退出印度洋。
新德里对华盛顿“欲拒还迎”的态度即源于此。
“一直与中国争夺在亚洲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印度,无法不对赈灾做出更多的承诺,尤其是在中国提高了赈灾金额至美金8300万之后,”姆克吉特别强调,“印度主动提供受灾国帮助,并不是完全出于人道考虑。”
罗丽娜博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印度拒绝援助并救助他国的决定,与安理会的席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
“印度绝对希望成为世人眼中的强国,但接受他国援助并不会直接威胁到其在安理会的游说活动,”罗丽娜博士解释道,“此外,印度与中国竞争亚洲龙头地位是事实,但同样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赈灾捐款也不是很显眼,所以新德里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基于‘和中国比拼’的概念而出此策。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受灾尤其严重的是印度本岛向东约1200公里处的印属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由于这些岛屿处在世界最繁忙的航运线之一,一直被新德里视为占有重要战略位置,更设置了不少空军基地,外国观光客,甚至印度本岛居民一直被禁止涉足此地。
在灾后救援行动中,连“无国界医生”(Medicins Sans Frontieres)和国际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等国际救援组织都被拒于门外。印度政府自我保护的努力再度引起不少揣测。
“这次海啸的受害区域有不少都具有高度军事敏感度,印尼的亚齐省和斯里兰卡的塔米尔都是例子,印度的安达曼岛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戴纳·狄伦替印度的举措辩护道。
徐琳,《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期,200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