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常见的历史错误,就是认为鬼子很容易打。
实际上,恰恰相反。
日军是非常难对付的部队。
就抗战期间来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优秀十倍甚至百倍,训练也更为严格和科学,后勤补给好过十倍,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
不要说国军,其实就是美军这么强大,打垮日军也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哪怕德军已经垮台,日军还有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吃了原子弹才投降的。
从电影《平原游击队》看日军强出一截的战斗力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作为一个写了12年抗战历史的人,萨沙深知日军战斗力。今天也不想多说,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电影为例,听萨沙说一说吧。
对于日军战斗力如何,大家看看老电影就一目了然。
著名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之内,多拍于五六十年代,里面的日军均不是笨蛋。我们今天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为例。
百来个鬼子控制一个县
李向阳带着自己的游击队,还有县大队区中队这类武装配合,才能和驻扎在县城的松井部队周旋。
我们看看鬼子头头松井。
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松井是什么人。
他只是一个中队长而已。
什么是中队长?就是八路军的连长,一个中队不过一百多人。
根据电影中,日军几次集结行动来看,日军这个中队似乎还不满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挥的部队,始终只有2个小队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队可能需要驻扎在县城其他据点,不能移动。
而李向阳的游击队加上区中队县大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百把人而已。
当年冀中一个县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万人,大县城都有几万人。区区一百多日军,就能够控制这么大的县城。
数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时候的历史。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不夸大一些?这是因为《平原游击队》电影拍摄在1955年。当时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过来人,知道真实历史,知道日军的厉害,甚至很多人经历过五一大扫荡。
电影乱夸张,老百姓一眼就会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击队》曾经翻拍过,时间是文革时期的1974年。
那个时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为了大队长(团长)。
第一个站起来的松井
《平原游击队》和其他的电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队长的形象。
松井可以说,是鬼子的缩影。此人狠毒、凶恶,但颇有头脑、作战勇敢顽强、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几个片段。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游击队的射击时,日军官兵全部卧倒。然而,指挥官松井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挥舞军刀高喊:前进!
谁都知道,这时候子弹横飞,谁先站起来就极有可能中弹送命。
松井却敢笔直的站起来指挥(注意笔直两个字)。
这不是电影夸大,真实的日军基层军官就是如此。
日军基层军官,如小队长之流的伤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为什么?作为日军的军官,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无论怎么危险,小队长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没有资格带队。
老兵藤原彰多年后回忆:作为见习小队长进入冀中时,他的中队长就派了一个士兵特别盯着他。为什么?就怕他没有经验,一打仗就当先冲锋过去被打死打伤。
日军很需要基层军官,不愿意让他刚刚来就伤亡了。
虽有一个士兵盯着他,第一次作战还是没拦得住,挥舞军刀的藤原彰仍然冲锋在最前面。他的对手,就是八路军。
日军誓死不降
整部电影中,俘虏了一些伪军,日军官兵从没有投降的。
被优势八路军团团包围的时候,松井也没有考虑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准备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国翻译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阳破门杀进来的时候,松井是拿着刀准备切腹自杀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边是八路军几十人,松井也不愿意投降。松井做自杀性攻击,被李向阳打死。
这个场景并不是电影的夸大。
在整个抗战甚至二战中,被俘日军是非常少的,绝对是列强中最少。
驻印军在缅北歼灭日军精锐18师团2万多人,俘虏的日军才几百人,基本都是伤员。至于军官更是几乎没有,俘虏最高军衔的仅仅是一个通讯兵大尉。
日军死守每一个阵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战斗或者自杀。
百团大战中,日军也是如此,甚至让八路军很钦佩。
日军战史记载,八路军曾经在墙上写下:这里日军守备队作战很顽强!的留言。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在斗智,而不是斗力。电影中,松井却很不好对付。
李向阳刚刚开到县城附近,松井就准确判断他的落脚点是存有军粮的李庄。松井当晚就迅速发动进攻,没有被李向阳的虚张声势迷惑。
松井包围李庄后,李向阳围魏救赵,打掉了附近一个伪军炮楼。
正常来说,松井应该会去救援。他却非常狡猾,根本不理会。
无奈之下,李向阳又去将县城的军火列车炸掉,这才调走了松井。
没想到,松井迅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李庄屠杀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阳不顾一切,出动数百主力攻打县城,李庄老百姓差点被屠杀殆尽,更别说保不住公粮。
就是这样,包括孩子小宝子和老人老秦爷在内的很多群众,仍然被松井残杀。
可见,松井是非常狡猾的,还颇有军事素养,不容易对付。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八路军老战士都认为,鬼子的凶残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诈。这也就是:鬼子不鬼,还叫鬼子吗?
新四军的将军们认为,鬼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初期鬼子对于新四军的游击战打法很不适应,连连吃亏。不过,日军很快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作战模式,新四军如夜战和小部队长距离奔袭一些法宝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战后期,鬼子大体适应了游击战。
最后
同等数量下,八路军战士究竟能不能打过鬼子。
即便抛去武器装备不谈,萨沙认为是不能。
在抗战前期中期,只要能来中国的日军,全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别的不谈,日军条例规定,新兵入伍后,步兵每月步枪射击子弹不得低于150发,每年每人射击不得低于1800发。
这样一来,日军结束1年的军训时,三分之一人可以成为优等射手,其中颇有些夜间100米外打香烟头的特级高手。
而八路军实战射击训练,是多少发子弹?
萨沙告诉你,不到20发。
就算是后羿转世,也绝对不可能实弹射击20发,就成为厉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击技术也必须经常不间断射击练习。如果一段时间不练,水平立即下降。
单单就射击一点,八路军就和日军存在差距,这也是客观的差距。
八路军最强调的射击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中,我们和日军辎重兵拼刺,也是几个围着拼一个。
此战,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800多人,自己伤亡也绝对不亚于敌人。要知道,参战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很多压根没有枪)。我军则是精锐部队,骨干全部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个个可以当班长排长的。这才勉强打个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军野战部队,又会如何?
既然说历史,就要尊重历史,要写出客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