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博士”希望破解更多未解之谜

提高大熊猫繁殖率

“大熊猫博士”希望破解更多未解之谜

“大熊猫博士”希望破解更多未解之谜

“大熊猫博士”王东辉

早上8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太阳产房里,2022级新生熊猫宝宝们一个个化身“趴趴熊”,伸着懒腰。不远处,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里,大熊猫科研人员的心情可没有这么轻松。他们不仅要提升大熊猫繁殖率,破解阻碍圈养大熊猫种群高质量发展瓶颈,还要为大熊猫的顺利生产和幼仔安全提供保障。

90后“大熊猫博士”王东辉就是其中一员。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他就着力哺乳动物生殖与繁育生物学研究,至今已有近10年。2018年博士毕业后,他从内蒙古举家搬到成都,开始了与“国宝”大熊猫的朝夕相处。

12月9日,跟随“生物多样性之美”网络主题活动暨国家公园媒体行的脚步,记者来到王东辉的实验室,听这位青年科研人员讲述他与大熊猫的故事。

一次选择

为大熊猫成为“蓉漂”

从生物工程专业到动物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优秀青年导师的影响和查阅文献时偶然映入眼帘的“大熊猫”相关词条,将王东辉带到了大熊猫身边。

王东辉和妻子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2018年,在内蒙古大学完成了本硕博9年的学业后,王东辉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留校继续搞研究、去医院从事人类辅助生殖工作、远赴成都成为大熊猫科研人员。

王东辉选择了周围人眼中最不可能的那个选项。他说,攻读博士期间,在阅读大量文献时,他就对大熊猫的生殖繁育产生了浓厚兴趣。

“毕业时,偶然看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招聘信息,觉得这份工作太适合我了。”当时正忙着毕业答辩的王东辉挤出了一天时间,往返于成都和呼和浩特,完成了面试,并如愿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原本已在内蒙古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妻子也跟随他一起来到成都,成为了“蓉漂”一族。

一些突破

让大熊猫冻精质量提升10%

安静内敛、略显腼腆的王东辉的朋友圈里只有13条分享内容,但每一条都与大熊猫相关。

“目前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在大熊猫繁殖季节,首要任务是做好大熊猫的繁殖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帮大熊猫怀上宝宝。繁殖结束后,主要任务是科研,针对大熊猫繁育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王东辉说。

不久前,王东辉和团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的带领下,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研发出了新型精液冷冻技术,发掘出更适合大熊猫精液冷冻保存的稀释液。

这一技术的正式投用,使大熊猫冻精质量提升了约10%。

一个心愿

避免高遗传价值个体“无后”

“大熊猫有800万年的历史,和它同时期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因此它的存在本身就极富神秘感。圈养大熊猫相关的科学研究,历经了40余年,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王东辉说。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至1864只,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673只。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我们现在遇到比较大的一个难题就是部分高遗传价值个体没有后代,其珍贵的遗传资源面临丢失,不利于种群的高质量发展。”王东辉说,希望通过所有大熊猫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能在不久的将来,破解阻碍圈养大熊猫种群高质量发展难题,为实现野外大熊猫种群复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