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建设的生态文化与精神内涵

塞罕坝建设的生态文化与精神内涵

位于河北承德最北部的塞罕坝作为美丽的高岭曾被纳入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但后期由于过度开围垦荒导致塞罕坝在百年间迅速退化成了一片贫瘠荒芜的荒原沙地和荒山秃岭,并直接导致北京等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肆虐不绝,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受到极大影响。因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党中央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三代塞罕坝人50余年的艰苦建设,塞罕坝终于从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成了如今拥有115万亩人工林、植被覆盖率达82%以上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海。这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也是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奇迹。全面深度总结学习塞罕坝科学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和传承延续卓越的塞罕坝精神,是我国再创生态文明建设辉煌的必然要求。

塞罕坝建设的生态文化经验

多年来,塞罕坝人始终坚持践行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与艰苦的自然条件不断顽强抗争和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改进技术策略,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成果的保持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最终将贫瘠荒芜的塞罕坝成功变成了真正的绿色银行,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塞罕坝建设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建设技术和生态发展制度三个方面。

其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塞罕坝建设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秉持科学可行、实际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塞罕坝防沙治沙和造林育苗工作始终遵循“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治沙工作方针,以及“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大力投入财政资金、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防沙治理。塞罕坝生态文明文化理念的科学先进之处就在于既尊重客观事实和考虑当下实际需要,又讲究实践的效率和成本,进行了系统完备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其二,在生态建设技术层面,塞罕坝建设始终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以先进科技手段为依托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重建。一方面,塞罕坝工程建设人员积极借鉴吸收外地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策略经验,并将之与塞罕坝林场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探索,坚持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同时坚持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创新,为塞罕坝林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塞罕坝建设工程还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鼓励和投入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才加入育苗、造林和营林、森保等方面技术问题的解决。其三,在生态发展制度层面,塞罕坝建设自始至终严格贯彻依法治林、依法护林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毁林开荒和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同时,在后期林场的旅游开发和资源利用问题上坚持适度原则,严格把控旅游人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塞罕坝建设的精神内涵彰显

塞罕坝林场今天所取得的瞩目的建设发展成果,是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付出一生的辛劳换来的,支撑着数代劳动人民和共产党人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建设塞罕坝前线的,正是如今依旧熠熠生辉、闪烁着信仰与信念光芒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林场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初衷和源泉动力。塞罕坝人在党的号召下,以“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冀涵养水源”为理想和奋斗使命并且代代传承和认真践行。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开拓者铭记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和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殷切憧憬,一头扎进了塞罕坝开荒造林、防沙治沙的伟大工程中。第一代建设者抱定了“既来塞罕坝,这里就是家”的信念,拖家带口兢兢业业地践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将青春与理想融入塞罕坝建设的伟大使命中。“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内核与精粹,塞罕坝建设者始终以此为原则不断与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困境顽强抗争。第二代塞罕坝建设者为了实现塞罕坝重建,“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在最困难之时,在环境极恶劣之地坚守了数十年。不畏艰辛守初心,不负韶华担使命,这正是当下我们社会发展建设中最需要传承的崇高精神品质。“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与特色。塞罕坝就是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典型象征,是绿色和谐发展的捍卫者和开拓者。在第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的继续努力下,从荒山育林到生态养林,从原木资源到生态产品,塞罕坝真正诠释和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自然转化,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经济建设的双重发展。“六十一甲子,树木更树人”,2021年,塞罕坝精神成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充分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我们已经走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挖掘并学习塞罕坝建设生态文化的优秀经验,传承弘扬塞罕坝建设的崇高精神内涵,坚持不懈地继续走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够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继续建功立业。

(作者:杨尧 系河北省自然保护地项目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科级干部)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