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战争背景,谋士何人

汉高帝四年间,公元前203年十月之际,楚汉两军发生了一场军事决战即垓下之战。这场战役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在垓下之战还未发生之前,项羽与刘邦二人就约定了以鸿沟为界限,即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其旨在互不打扰也互不侵犯,各自占领者东西两边的领土。然而后来,刘邦听取了手下谋士张良的建议,自行撕毁了这一和议并且将项羽与其兵马兵分三路纷纷困在了垓下。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分别带领四万兵马、三十万兵马、六万兵马以及三万兵马将十万楚军合围于垓下中。刘邦任命韩信为整个联军的统帅并来指挥将士们作战,而后他又任命了刘贾以及英布以南向和北向两方分别开始将楚军的外围出路全部堵截。由此开始了这场决战。那么,对垓下之战的战争背景以及战争过程摸索清楚之后,刘邦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得以取胜是得益于哪位谋士便自见分晓了。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垓下之战

公元前203年八月之际,西汉初年名将也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彭越就起先对楚兵通过断其粮道,对其进行了攻击和骚扰,而此时项羽一手下将领被汉军围堵,无法脱离险境。项羽便亲自率军前去袭击彭越,而后再去营救下属。但此刻西汉军事家也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也开始率领军队向楚军发起进攻,此时的楚军可谓是腹背受敌,项羽便开始感到不安和担忧,遂开始思索安稳处理此局面并且日后无隐患的方案。上文已提到过的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便是在这之后形成的,和议立下后,楚汉两界自然而然不像当初一般敌对相向,他们立下了这样的规定:以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大运河鸿沟为界限来划分天下,而汉军和楚军也这样来互不打扰各自安好。于是,在八月汉军进行了主动进攻之后,九月项羽便带领楚军的大批军队人马向着楚国地盘撤军,刘备等汉军的人马此时也开始返回。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鸿沟和议”达成

楚国汉国,优劣明显

但是话说回来,此时的刘邦,不仅有地域还有粮草兵力的人马源源不断来加持,并且刘邦的各个手下和将士门在全国各地仍继续开展持久的占地攻击战。所以不论从哪方面看刘邦都是在楚汉两地的对决之中占据着极大优势的一方。但反观项羽就不同了,此时的西楚霸王项羽由于封国之后,一直受到各方蚕食,同时粮草兵力的人马也无法同刘邦一较高下,甚至相距甚远,存在随时被灭的危机。于是,和议虽签订了,但在签订后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便建议刘邦到:“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两位谋士正是看出了此时项羽以及其整个楚国的险境和汉国自身目前的绝佳优势,由此才有了刘邦动了念头后的这场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楚军被围堵

谋士提议,撕毁和议

张良和陈平二位谋士均认为,在此刻我强敌弱的汉军已占领大半天下之际放走项羽的话便是养虎为患,日后不知其还能生出什么乱子以及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局势。于是二人便向刘邦提议撕毁这张“鸿沟和议”,趁着此时的楚军正放下戒备处于疲乏的撤军之际来一场出其不意的背后偷袭。刘邦听二人话已至此,且不无道理,遂立刻撕毁了“鸿沟和议”背弃了此项约定。并且向楚军展开了又一次新的战略攻击,开始了对正处于撤军之际的项羽大部队的追击。同时还说服了韩信和彭越二人一同进行这场围剿。在军队追击至夏南时,刘邦欲与韩信、彭越一同南下,开始对楚军的合围堵截。然而韩信与彭越二人却未如约履行并出兵完成与刘邦的此次“合谋”,导致了刘邦一人的兵马在固陵之地被项羽兵马所打败。不得已,刘邦只得一路退回入陈下,在陈下坚守阵地。

未能守约,领土诱饵

对于韩信与彭越二人的不守约,刘邦很是头痛,并开始担心若没有其他人马和兵力一同对项羽的围堵,此计划恐有失败之可能性。于是便询问手下谋士张良,对于韩、彭二人不从约该如何是好呢。张良认为,韩信与彭越在此时并未分得相应的领土,并提议将自陈以东傅海的领土分给韩信,同时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分给彭越,进而确立下一个各统领土的局面,各自为战之后,楚军便更为容易败笔。刘邦很快听从了谋士张良的意见,将上文提到的两处领土分别分给了韩信和彭越,刘邦以此为奖励和报酬,二人自然不会再推脱不守约。就这样,刘邦这下便真的带来了两方的两座“大山”前来支援。韩信彭越各自携军南下,与此同时刘邦还令自己的远方堂兄刘贾率大批人马联合秦末汉初的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名将英布自淮地开始北上。于是,分别由刘邦、韩信、彭越、刘贾、英布率领的五大批人马和军队展开了对项羽的最终围剿,垓下之战便也由此开始了。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重封领土

前文已提到,公元前203年十月开始的垓下之战,十月下旬,汉朝的开国功臣兼丞相灌婴率先带兵攻入彭城并占领,并且还攻下了其他许多所属楚国范围的地区。与此同时,名将英布开始攻入九江地区,刘邦原本在固陵之地被项羽所打败,遂由固陵开始向东进军。各路人马齐发力,刘邦与手下各个诸侯的军队共同进攻,此刻形势对项羽来说可谓是极为危险,项羽便选择带领十万楚军开始向东南方向撤退。韩信起初最先与项羽做了交锋,但出兵不利便开始后退,韩信手下的两大将军便接着从左右两个方向进攻项羽,对于同“鸿沟和议”签订前情境大致相同的腹背受敌,很明显楚军很快就暴露了不利,刚刚退军的韩信此刻便对两将士的围攻乘胜追击,楚军不得不被禁锢于垓下。

四面楚歌,军心崩溃

此场战争中最有名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四面楚歌之计了,这是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楚国士兵的一大心理战术,而据史书记载,四面楚歌的计谋也是刘邦的谋士张良提出的。具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刘邦安排汉军日日在夜间高唱楚国民歌,由于日复一日的歌声那时的整个楚国除了项羽之外的其下属们均以为楚国已经被汉军击败,汉军已将楚国的寸土寸地均占为己有,一瞬间搞得整个楚国将士们的士气大崩,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招心理战对于动摇项羽及楚国军心已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敌军四面楚歌

此时的楚军已是人力物力均匮乏薄弱的地步,粮食也所剩无几。又偏逢士兵们夜夜听到敌军歌唱楚国民歌,非常诧异且吃惊,自言自语道刘邦是否已经得到了楚国的领地,不然为何他的部队里全在唱我们国家的歌曲,并且我国人在对方阵营的人数又怎会如此之多呢。一边说道其实心里早已丧失了斗志,将士们心中最后的防线也因此瓦解。项羽和其最宠爱的虞姬一同落泪,虞姬随后便自刎在项羽马前。而后,项羽自己也察觉到楚国大势已去,楚军以及整个楚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败笔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他便趁着汉军士兵们夜夜高歌之时,带领八百人马的精锐骑兵想要突出重围一路向南方逃去。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虞姬撒手人寰

可身处在这五面包围之下,天亮之后,汉军很快便得知了项羽的突围之计遂立马就派遣了人数差距有数倍之多的五千骑兵前去追击项羽。项羽在南渡淮水之后,身后骑兵仅仅只剩下了百余人,较之初始出逃的人数少了整整四分之三。而就在众人抵达阴陵后又被汉军追击了,项羽再次带领骑兵突围行至东城,此时身后骑兵团却只剩下了二十八骑。最终的决战发生在乌江这一地带,项羽指挥着最后仅剩的这二十八骑士兵,共同冲锋陷阵,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又一次突破了汉军的重围一路向南,到达乌江。至此我们不难看出,项羽的兵力和指挥力均是可圈可点的并不比刘邦差到哪里去甚至能力和水平是高于刘邦的,并且他能在仅剩二十八骑士兵的情况下一次次突出重围,但刘邦这边也正是因为有张良这位谋士,才得以“软计谋”一次次攻破项羽的“硬实力”。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项羽突围

乌江决战,项羽终亡

到达乌江之际,项羽苦笑着称自己再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对身后仅剩的骑兵们做出了最终命令即下马与汉军们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但由于人数差距实在甚远且悬殊,项羽以一打十着实无法真正对抗,年仅31岁的他最终自刎而亡。在项羽灭亡后,汉军将整整八万楚军如数歼灭,楚军大多投降依附于汉国。至此,长达四年的楚汉两军之战最终以垓下之战刘邦的大获全胜而画上句号。刘邦也返回定陶即如今的山东省西南部地区,一路骑马奔驰进入韩信的军营,夺取军权后正月将韩信封为楚王。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之际,刘邦称了帝并建立了西汉王朝。

垓下之战刘邦能赢,重点在于这位谋士

▲项羽自刎

说回战争本身,无疑是汉军于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发起了战略追击,并且在谋士张良的提一下积极协调了各方的兵力和物力,才得以在短时间内歼灭了全部楚军以及项羽。不可否认的是,垓下之战既是楚汉两地相争,楚汉两军对抗的终点,同时也是整个汉王朝得以繁荣昌盛发展的起点,从此秦末汉初混战的局面得以终结,整个华夏也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局面,不仅成为了后来人口口相传的佳话战绩,还奠定了日后整个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的事业和发展。而垓下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也在一九六八年之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谋士张良,有勇有谋

作为对此次战役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同时也是刘邦谋士的张良,也不得不在最后好好介绍一下此人。张良与韩信、萧何共同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是个不贪图权贵之人,并且他还精通战国时期的主流黄老之道,即以黄帝为依托同时发扬老子思想的流派之道。其实他为刘邦提供了无数计谋,早在五代韩王之时,张良就于鸿门宴上劝刘邦谨慎言词,要保存己方实力,同时还一边在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的思想,使得刘邦得以在这场充满危机的险境中全然脱身。在张良所提供的计谋之中有很多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正是因为他所言种种,才能让刘邦在一统天下的局面中走得足够远,不然一切都是未可知的。而刘邦也十分满意并且信任、喜爱自己的这位谋士,他早在洛阳南宫的时候就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子房也就是我们所言的张良。而在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后,张良没过多久便选择归隐江湖,这也是他至今都能保有良好声誉以及得以有好结局的原因之一吧。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