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场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20世纪60年代中期,遵义作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061基地、85厂、87厂、钛厂、碱厂、乌江渡发电厂、长征电器等几十家三线企业落户遵义。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檬子桥附近,国营新峰仪器厂(3534厂)旧址,主要从事航空电子产品研发。由当时的上海有线电厂负责援建,职工和技术人员也多是上海人,最兴旺时有1500余人在此工作居住生活,而沪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这块土地的官方语言。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上海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带来了建设三线企业的梦想,也给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从沉寂变得充满了活力。上海人的生活是精致的,在僻远的小镇上,虽资源有限,却能够在相对贫乏的物资供应里,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情调。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因工厂职工多数是上海人,百货商店的物品大多是从上海运过来,平均每天一部车在路上搞生活运输,油盐酱醋、肥皂、草纸都不愁,也有海产品。每个食堂的副食品都有保证,而且定期给大家改善生活。看电影,上海放映的片子,最多三天,就会在534厂上映。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再后来,534厂搬到贵阳,当年的知青也选择落叶归根,陆续回到原籍,厂区也被废弃。办公大楼、幼儿园、学校、医院、俱乐部、礼堂、球场、职工宿舍、市场、厂房等建筑一应俱全,534厂就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繁华“军工城”。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半个世纪之后的探访,走在狭长的道路上,两边杂草丛生,偶有车辆进出,扬起一阵灰尘。两排高大的梧桐树挺立着,由外往里延伸。两侧墙壁上留下来的标语,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已经变得模糊起来,但依稀还可以透过斑驳的字句,感受出当时的热血和拼搏。

遵义废弃的军工厂,上海人的“小飞地”,一片破烂的建筑群

昔日错落有致的工房、办公楼,家属楼,都变成为了一片片废墟,一堆堆瓦砾,原址上修建了崭新的马路,宽敞的停车场。红砖的外墙,一排排的房屋,人烟稀少的534厂,显得格外萧瑟寂寥。而一街之隔的对面,早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你可能想看:
标签: 军工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