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该如何突围与创新?专家泸州座谈展开“头脑风暴”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泸州报道

在媒介融合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主流媒体平台的文艺评论应该如何突围与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主阵地上喊响观点,是值得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该如何突围与创新?专家泸州座谈展开“头脑风暴”

2月11日下午3点,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郎酒庄园承办的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在泸州古蔺郎酒庄园隆重举行。颁奖典礼之后,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专家委员会座谈会,在泸州古蔺郎酒庄园举行。李敬泽、吉狄马加、阿来领衔,谢有顺、李明泉、霍俊明、马平、赵依、白浩等评论家,围绕如何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发展、建构全新话语体系、如何助推四川进入全国文艺评论第一方阵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为资深文学批评家、作家的李敬泽对这次川观文学奖的文艺评论奖获奖作品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这不是学术性的文艺评论,而是发自媒体,面向公众的,面向广大读者、观众的文艺评论。这可能正是我们现在特别缺乏的文艺评论:尖锐、泼辣,直接面对问题,直接面对读者和观众。这是特别重要的。作为一个公众媒体,大力推动这样的面向公众的文艺评论,是特别必要,对于我们整个中国文艺批评生态的建设也是特别重要的,可以说是我们文艺批评生态中缺乏的重要环节或者重要方面。所以我特别期待,四川日报能够在这方面继续大力推动,持之以恒,能够做成规模,做成大气象。”

关于主流媒体打造文艺评论平台,诗人吉狄马加分享了他的建议,“媒体的时效性很强,责任也很大。在选择评论文章的时候,选择的尺度如何掌握,对编者很有考验。要掌握好标准,选出有思想、有锋芒的文章,对当下文艺批评起建设作用的评论文章,尽量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谢有顺是资深文学批评家,对媒体也有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四川日报有这样的视野和雄心做文艺评论,“是非常好的事情。报纸不单要提供事实的力量,也要提供观点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文艺是一个民族和时代的号角。文艺时评、文化时评大有可为。报纸做文艺评论,跟学院、学术刊物还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短小精悍,反应敏锐等几个关键特点。社会很需要这样的评论。比如出来一部文艺新作,你要等评论家写出长篇大论,作品的热度可能已经过了。在专业评论家做大部头文章之前,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第一时间反应。”

谢有顺还特别提到一个具体建议:“报纸可以恢复千字文的传统,就是一千字,不能多不能少。现在太讲自由,大家滔滔万言,中国能写长文章的人很多,能写好短文章的少之又少,800字或者1000字。我看过一个资料,周作人给报纸写专栏,600或800字,他是字数好了就句号交稿,单篇文章觉得意犹未尽,甚至觉得没有结尾,觉得不满足,但是合成一个集子就很好。恰恰每篇文章有开头有结尾,很完整的,合成一篇集子就很难看。单篇800或者1000字,可以做一个经典的栏目,这方面都是媒体独有的优势,是区别于学术机构,也区别于一些学术刊物。”

诗人霍俊明认同谢有顺的观点,“全媒体时代,做文艺评论确实有时候需要做减法。当我们去除了所有繁杂和多余的赘述部分之后,如何我们能够让文章直取核心,像闪电一样。”

资深文艺评论家李明泉分享说,写文艺评论很苦,既要看作家作品,又要看同类的作家作品,还要思考带有整体性文艺思潮的东西。要做好更高视野的文艺评论,李明泉建议,要充分发掘四川历代先贤的文艺思想,“最近我看欧阳修的资料。欧阳修生在绵阳,4岁才离开。欧阳修的文艺思想真值得我们四川文艺评论界很好研究。但目前,在我们四川对欧阳修文艺思想的挖掘还没开始。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标志性的文艺批评的概念,首先需要向我们的古人学习,同时也要借鉴世界范围的一些优秀文艺思想。”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