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只能说索姆河战役已经惨到突破人类伦理的底线。但,这种场景大概率不会发生在索姆河战役,而且也不太可能发生。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一个是机关枪这种杀伤力,协约国的军队早就领教过了,因为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另一个是大炮加机关枪的轰鸣声,根本不允许互相喊话,因为怎么喊也听不到。

但,德军机枪手,杀人杀到手软的事情,的确发生过。

1915年9月,英军在洛斯对德军阵地展开全面进攻。英国士兵排成了十个纵队,每个纵队一千人。然后,这帮家伙就开始往前冲了。

看到英国人这么进攻,德国人甚至感觉自己中了头奖。因为这种任务简直太简单了,训练打靶都不会如此轻松。于是,德国机枪手开始疯狂屠杀。

但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认为是机关枪在疯狂屠杀。因为连德国士兵自己都没有想到屠杀效率竟能如此之高。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英国士兵就像被狂风吹过的草,成片地倒下;德军的重机枪就像万千条毒蛇,汹涌着食人性命。一个下午的时间,德军阵地的每一挺机枪,射出去了12000多发子弹。

这么残酷地打下去,首先受不了的竟然是德国人。因为这不是打仗,而是屠杀。所以,只要英国士兵转身回撤,德国人就立即停止射击。但英国人呢?这种愚蠢地进攻,竟然持续了三个礼拜,造成1.6万人死亡和2.5万人受伤。

所以,德国人根本就不用喊,自己停止射击,也就行了。而且,就是德国人真得去喊话,英国人也听不到。甚至,德国人根本不敢露出脑袋去喊话。因为“排队枪毙”的英国人也在向他们疯狂地射出子弹。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非要搞这种线式冲锋?《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幽灵》记载了英国人的这种进攻方式:

英军将士严守纪律,没有一个人破坏队形。他们如游行一般一排一排冲出去,然后一列一列倒在爆炸冲击波、炮弹弹片和机步枪的火网下。

如同游行一般去冲锋,但实际上却是如同游行一般去送死。非但英国步兵这么搞,英国海军也是这种线式战术。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步兵的射击威力。一排子弹打过去,总比各自为战地射击,更有威力。

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士气,一旦分散进攻,军官根本就看不住手下的士兵。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英国人几百年来一直靠这种方式打胜仗。所以,这个路径依赖,就不会轻易改变。即便是到了索姆河战役,英国人仍旧这么打。

索姆河战役到底有多惨?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1916年,英法两国动用了数十万人对德军阵地发起攻势,但是仅一天时间就伤亡将近6万人。而英国贵族军官往往冲在最前线,所以死亡率比士兵还高。此战下来,英国贵族几乎要被杀成了绝户。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持续到当年的11月18日,因为寒冬的到来才算把这场大屠杀给逼停。战后,英法两军伤亡60多万人,德军的伤亡数字也差不多,双方合计伤亡一百多万人。这就是工业化给战争带来的效率。

伤亡数字如此之高的客观原因就是机关枪。

一战的时候,德军普遍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这种武器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1888年做了改进,采用了无烟药子弹,威力升级;1908年,德国又做了一次改进,制造了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再次升级。这种重机枪,理论射速能够达到600发每分钟,慢射速能到100发每分钟。机关枪的这个屠杀效率要,对比弓箭和重装骑兵是指数级的提高。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但不是还有大炮吗?大炮射程远、威力大,但不适合这种阵地战和冲锋战。所以,屠杀效率不如重机枪。实际中的战场伤亡,不是大炮造成的,主要就是机关枪。

除了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各国的认识都没有跟上形势。

最先跟上形势的是德国人,德国人见识到日俄战争(堪称第零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的威力,所以死命发展这种武器。而英国人呢?英国人完全没有跟上这种形势。电影《战马》中的一个作战场景,成群的英国骑兵突然向德军营地发动突袭,随即遭遇德军机关枪的疯狂屠杀。其结果就是步兵把骑兵全给报销了,骑兵最后想跑都跑不了。而一战中的英国军队普遍迷信自己的战斗素质、武器装备,但在实际中却被打脸了。因为英国的勇敢在这时候就成了愚蠢,而德军的装备要远比他们更先进。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同时,所有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机关枪是防御性武器。当骑兵,特别是重装骑兵出现的时候,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当城堡出现的时候,则是防御性武器完爆进攻性武器;当大炮的出现的时候,又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而机关枪配合战壕和铁丝网,恰是防御性武器,进攻等同找死。但包括德国人在内,都认为机关枪是进攻性武器。所以,这就是主观认识上必然要付出的一个代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性的自负,就是大家特别相信科学。很多战争计划都是参谋们靠数学计算出来的,玩了一场科学指导下的战争。

兵力集结和辎重运输,都是按照火车的时刻表制定出来的。比如德国实施的施里芬计划,打得就是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就是靠计算出来的,什么时候到达比利时,什么时候抵达巴黎,什么时候解决法国,然后再什么时候把军队运到东线对付德国。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科学发挥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作战计划则更是只有科学而无人性。计划通常都是这样的设定的:我方在1000米到1200米的地方阵地上先打出2000发炮弹,然后再让10000名士兵全力冲锋,应该有6000人会活着到达对方战壕,然后再开始肉搏战,最后取得胜利、拿下敌人阵地。

英国和法国人就喜欢这么计算,但是:德军的碉堡堪称工程界的奇迹,大炮没能全部报销;德军的机关枪提前运到了地堡中,等弹幕结束立即搬了上来;德军铁丝网也没有被全部炸断,步兵冲不过去。所以,攻击失败。

如果是传统时代,那就认了,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但是,不行,因为有了科学。于是,参谋们说计算有误,咱们重新计算。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仍是玩数字游戏,既然2000发炮弹不行,那就4000发;既然10000名士兵不行,那就20000名。所以,人只能一茬接着一茬死。到底是战争造成的伤亡还是科学造成的伤亡?就真心说不清楚了。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喊:撤退!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那么,啥叫打胜了呢?我方死50万人,对方死50万零1个人,那就算我方胜利,因为对方比我们死得多。1916年7月1日,法军占领费村,六千名德国人沦为战俘,大量的武器辎重落到了协约国手中。而法国军官说:

我们对德国枪炮不感兴趣。德国克虏伯军工厂造枪炮的速度比我们缴获的快多了。可惜,虽然克虏伯造得出军火,但他们毕竟造不了军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战争成了彻底地以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至于土地、武器以及辎重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了多少人、俘虏了多少人。

只要对方军队比我们死的人更多,哪怕多一个,也算我们胜利。双方都已经把科学理性崇拜到这种程度,那战争就只能要多残酷有多残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不再有厉马登高堤的美感,而是在工业化和科学改造中,演变成为人类间地互相屠杀。所以,一战惨烈,二战更惨烈,两场世界大战成了人类难以忘记的惨痛经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