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万万人民》到《狼图腾》 外国名导的中国电影路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本想拒绝在影片中饰演角色,却被上级领导指示放下手中的活全力配合影片的拍摄工作,他也感慨连老外都走起了上层路线,可见官方对本片拍摄的支持力度。
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即将于大年初一公映,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首次执导中国影片自然成为影迷们关注的焦点,这位法兰西名导因创作出《情人》、《决战中的较量》、《熊的故事》等片而被内地影迷所熟知,他也是即菲利普·弥勒(《夜莺》)之后第二位来华执导故事片的法国导演。
《狼图腾》海报
电影发展的100余年,正巧是东西方世界开始紧密联系的100余年,西方人在第一次打开镜头盖时,便借助着这新鲜的机器,对神秘的东方进行窥探和想象。在电影只有5岁时,英国人拍摄了一部4分钟的短片《中国教会被袭记》,这部影片即在银幕上展现出被曲解的东方形象,本片倒是因为最早的正反打镜头让本片名留青史。而1928年,苏联人拍摄出了一部纪录片《上海纪事》,但导演并未亲自来华拍摄,只是将摄影师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成为苏联蒙太奇的实验品。
真正意义上来中国取景实拍,把中国展现于西方的早期名作是由先驱尤里斯·伊文思拍摄于1939年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在这些忠实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奔赴前线的中国军人,看到国共两方领导人的运筹帷幄,更能看到因为战争被杀害或流亡的普通的中国百姓,凝重的影像赋予影片沉重的力量,让西方世界也了解到中国人在战争时期的英勇与顽强。凭借此片,尤里斯·伊文思也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和平年代,他再次获邀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留下《早春》、《愚公移山》等著名影片,而他的遗作《风的故事》也是在中国拍摄,这位纪录片大师用一生的创作来书写他给中国的情诗。
与伊文思同在1972年来华拍摄纪录片的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则没那么幸运,这位左派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中国官方对他的希冀大相庭径。官方本希望在纪录片《中国》中能反映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新中国欣欣向荣的面貌,成为东方大国对西方展示的宣传性电影,但这位电影大师对人人尽知的东西显然没有太多兴趣,他习惯性的用镜头捕捉自己所理解的真实,这显然触犯到了禁区……影片于1973年在意大利上映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内同样也引发了批判安东尼奥尼的浪潮,一时间这位曾被视为中国人民朋友的高个子西方老头成为众人笔下的阴谋家、反革命分子,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后官方为这位艺术家平反,才为这场不公划上了句号。
1976年,另一位意大利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步安东尼奥尼的后尘来到中国拍电影,但他的拍摄经历可比他的老乡要顺利的多。《末代皇帝》得到了中国官方的鼎力支持,成为第一部获准进入紫禁城拍摄的非纪录片,甚至让同时访华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扑了个空,因影片拍摄工作无法参观紫禁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本想拒绝在影片中饰演角色,却被上级领导指示放下手中的活全力配合影片的拍摄工作,他也感慨连老外都走起了上层路线,可见官方对本片拍摄的支持力度。巨大支持换来的合作成果也非常丰硕,《末代皇帝》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九项大奖,并在欧洲、日本的多处电影节也斩获重要奖项,这部影片也成为中西方合力的典范。
《末代皇帝》幕后照片
此后,随着国外类型电影逐渐进入内地市场,国内院线经过90年代的蛰伏期后的极速发展,外国导演来华拍摄或合拍电影已屡见不鲜,东方世界的在西方导演的镜头下也神秘不再。大体上来讲,西方导演在《末代皇帝》之前来华拍摄的大多都是纪录片,试图用影像去了解东方的神秘大国,除上文提及之外,著名作品还包括弗兰克·卡普拉与安纳托尔·李维克执导的《中国之抗战》(1944)、克里斯·马克的《北京的星期天》(1956)、瓦尔拉莫夫的《中国人民的胜利》(1950)、《从到莫扎特》(1981)等。而在其后,故事片成为主流,影像中的中国也更加多元。
我们可以在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里看到战时上海的兵荒马乱,在柯南伯格的《蝴蝶君》中看到旧时北京的朝阳,在斯派克·琼斯的《她》里将未来城市的模板设定为现在的上海,而同样,我们也将很快在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中看到茫茫草原与那里的中国。
作者:日灼
1905电影学院稿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