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下游“地上河”变成“地下河”的设想
在黄河下游,由于河流经过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沉积于下游河床,逐渐形成地上河。
千百年来,黄河水患不断,如何治理好黄河,成为中国的千年大计。对于黄河的地上河,人们又该如何处理,才能将其变为地下河?
令人头秃的“地上悬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主要长河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尚处在蒙昧之中时,黄河流域就已经创造出新的文明,也正因如此,黄河一直被人们称作母亲河。
黄河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利益,却也给沿线地区以及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决堤更是家常便饭。
治理黄河水患时,下游的地上河也让人们伤透了脑筋。人们并不知道的是,除了黄河下游地区有地上河之外,上游内蒙古河段也分布有地上河。
位于黄河内蒙古段的中上游地上河,全长大约890公里。从水文站检测数据看,黄河内蒙古河段,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整整上升了两米。这也就意味着,黄河内蒙古段,已经成为继河南、山东段之后的第三段黄河“悬河”。
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部,部分河段已经形成地上河,最严重的地区,黄河的高度已经超过城镇地面10米,一旦发生水灾,后果不堪设想。
黄河中上段、下游的地上河,成因是什么?
首先,因为近几年来黄河水量减少,河段河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河流径流量变小后,对河床的冲刷能力较弱,因此河床呈现出浅、散、乱等特点。与此同时,河床摆动频繁,河床两岸的滩涂经常坍塌。
其次,河床内部沉积着大量的泥沙。黄河地上河最严重的地区,淤泥高度已经达到了2米。随着流水沉积作用加剧,河槽萎缩的情况愈加明显,河床水断面不断缩小。
在水量相同的前提下,此河床内部的水位便大幅度提高,这便是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千年大计,严阵以待
为了治理黄河流域的地上河问题,中国曾经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方法。中国曾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水坝,遗憾的是,这一措施并未取得明显成效。
以三门峡为例,由于选址考虑不周的问题,三门峡在泄洪问题上存在着短板。
然而小浪底之类的水电站,确实可以用来冲刷河道,在汛期泄洪中,可以使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淤泥泄入渤海。
对于地上河这个黄河治理千年大计,中国应该如何治理?
地上河治理,应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地上河的情况均有不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上游河段:内蒙古的地上河
近几年来,内蒙古附近河段水量较少,部分河床露出。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地农民在滩涂种植了大量的高杆作物,许多地方甚至形成了成片的农田。
这些农田加剧了河道的堵塞,同时也延缓了水流速度,不利于泄洪。因此在治理黄河内蒙古河段,重点是控制人为种植,严禁种植高杆作物。
内蒙古河段的地上河,地势陡峭,水流较急,应该采取以利用为主的治理政策。黄河上游曾经大力修建水库,龙羊峡、青铜峡、万家峡等水电站。
既能够充分运用水能,减轻沿岸的资源压力,也可以在泥沙沉积时开闸泄洪,减轻地上河带来的洪水决堤的危险。
与此同时,上游内蒙古河段,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目前内蒙古河段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各治理部门联合,乡村辅助的治理方式,先后实施了省级防沙治沙试点、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等工程,治理各类沙化数十公顷,增加造林面积3000亩,新增、改造城市绿地高达15万平方米。
中游地上河的成因,根源是水土流失,这也是中国水利部门入手的根源。
中游:黄土高原地区
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治理是首要任务。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植树种草、植树造林的方式,以此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黄土高原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沿岸人民应该适度开垦,适当发展林木、果品以及畜牧业。
至于地上河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在于保护。这一地区需要全面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沿河群众所需要的粮食以及生活用品,可以将交易延伸到黄河下游。
地上河的根源是泥沙,人们可以采取现代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整治,平整土地、增加植被覆盖率。
目前黄土高原的治理部门正在扩大林场、草场的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在高海拔的超载放牧地区,牧民们开始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牧措施。
在黄土高原的农业区,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等方式,提高粮食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压缩农业用地。
如此,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泥沙含量减少,地上河泥沙的来源也大幅度降低。
与此同时,人们将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高原打理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加强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
黄土高原的侵蚀性地理环境将极大改善,河流从黄土高原处携带的泥沙含量减少,中下游地区的地上河问题便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人们完全可以将中游径流量大的河段,包括汉江、淮河等领域调水,输送到下游地区,以黄河为纽带,建立东西联系的串联水库。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附近,可以作为汉江、淮河洪水入海的通道,上游、中游泄洪时,地上河附近的水断面将会大面积的扩张。
如此,大量的洪水涌过来,将地上河的泥沙冲击到海里,地上河便可以恢复为地下河。
下游:华北平原地区
至于下游地区,地上河的高度最高,对河流沿岸的威胁也最为严重。中上游以保护为主,下游则以疏通为主。
河流治理部门开挖两条新的渠道,两条河流轮换排水、冲刷淤泥。清淤工作结束后,下游地区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产,进行种植、养殖。
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已经在黄河三角洲上建立了平原大水库,将黄河口的泥沙,利用水泵送到平原大水库之中,泥沙在水库中沉降,下部可以造田。
而沉积过后的清水,可以用于手工业、城市、灌溉、养殖用水。
治理地上河的大致指导政策是水多沙少。在被动防守的同时,人们也应对与地上河进行主动的进攻。为了保证河口地区的稳定,下游选择远离干潮地区,实现清水入海。
据史书记载,1880年,河口在利津铁门关,人们想要看到北洋军的轮船,只能仰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河口高程超过正常范围,下游河道流路长度较大。黄河下游河床宽度在5km~20km,斜向河、横向河等现象严重。
黄河下游的河口流路上东营段,是防止泥沙淤积的重点突击区域。
相关部门曾经在东营挖沙、降低河流高度。1988年、1996年、1998年,这里曾经进行多次河口开挖工程,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防止地上河泛滥,还需要加固大堤。黄河被泥沙堵塞,下游河床每年的淤积厚度达到10cm~20cm,大堤每年升高10cm,最高时甚至可以达到15cm。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大概每10年加固一次大堤,每次提高15米,现如今已经是第四次加固大堤了。
几十年后,假如黄河降于地下,防洪大堤可以再次利用。
如果将防洪大堤改造成高速公路效益便会大大增加。每50、100年利用一次,对下游地区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
遭到特大洪涝灾害时,下游新开发的河道可以同时泄洪,确保地上河的水流及时分流。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对危险的地上河加以运用。
山东菏泽地区,将地上河变为灌溉沟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既能够防止洪水泛滥,也可以浇灌沿岸农田,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率的最大化。
治理地上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上游地区地上河的巨大水量可以通过引流、沟渠等方式灌输给下游地区。
而下游地上河附近发达的农业,则可以为中上游地区提供足够的粮食。
为了降低河流高程,相关部门在黄河三角洲上挖沙降河,挖沙造地,将地上河转变为地下河,将三角洲转变为良田,形成地下油洲、地上绿洲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源重新配置。
将地上河变成地下河,是黄河的千年大计,中国,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