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3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缓,本文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判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1 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3篇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发展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伴随的是工业化不断演化的过程。基于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工业化阶段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标准。由于衡量标准不同,具体的判断结论必然时有差异,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至今缺乏完全规范统一的标准。为了减少争议,在各种衡量指标结论相异的情况下,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只靠考虑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工业化率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性,而且都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当工业化率由最高峰逐步回落时,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时期。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课题组数据库)

  从上表可以看出,46%既是在上述样本中亚非国家的工业化率峰值,也是世界的工业化峰值,由此可见这一数值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上述数据还表明,我国总体上已经2008年度过了工业化率峰值(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

  2、城镇化进程相对工业化明显滞后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而城镇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镇化率在80%以上。

  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协调推进的关系也开展了多项研究,并进行了相关定量分析。其中,陈佳贵的研究(见下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中: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按常住人口来衡量,我国城镇化率2016年为57.4%,相对工业化进程明显偏低。

  3、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农业和制造业规模逐步萎缩,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基本上都在60%~70%之间。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所不如。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城镇化偏低(直接带来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偏低)之外主要是生产性服务发育不充分所导致。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度阶段,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升是共同现象。但是,这种提升主要是由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所推动,则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只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要推动力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之后的经济体才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制造业随之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阶段,将由简单的产品生产型企业逐步向生产服务融合型企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生产性服务业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将直接影响本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将使得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受阻,城市化进程必然相应放慢甚至倒退,从而对整个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二、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新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条件

  (1)国内即将迎来新经济浪潮

  次贷危机的爆发宣布了全球经济旧模式的崩溃,各国也开启了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国内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我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战略和政策框架,发展新经济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道路。

  我国新经济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浪潮,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早在2015年中央就明确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为此,中央及各部委出台了数以百计的相应鼓励和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配套支持和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二是新技术大量出现,为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新技术和大批新市场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了现在有关经营模式的改变。新商业模式的大规模出现又会引发和形成新的业态和形成新的产业。三是一些新经济行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向新经济聚集。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一方面传统产业纷纷陷入低迷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一些新经济行业比如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等却出现爆炸式增长。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

  (2)国内产业迁移为新经济带来机遇

  受国际需求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产业出现持续向中西部转移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带动中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新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支撑。首先,东部地区在部分产业迁出之后,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发展新的产业和业态。同时过去沉淀在传统产业的资源可以大量用以发展新经济。其次,对中西部来说,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对传统经济的升级改造。在东部地区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迁移到内需增长较快、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之后,不仅能够再次获得市场生存空间,而且可以通过该发挥后发优势与新经济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外,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对应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支持。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迁入,东部地区鼓励创新的理念更加容易在中西部落地,过去为东部地区产业提高支持的研发力量、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同样也会在产业的迁移在较大程度上发生迁移,为中西部地区所利用。

  2、不利条件

  (1)新经济缺乏可复制模式借鉴

  新经济就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依然属于发展初期,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新经济的产业体系。人们难以清晰判断哪些新产品具有长期市场前景,哪些新业态只是过渡业态,哪些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需要自我探索,而不是直接借用模式。

  新经济也就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位势和自然禀赋各异,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各具特色。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实情,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定位、战略和路径。这实际上就明显增加了各地发展新经济的难度。

  (2)传统发展模式惯性巨大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工业规模相对较大。庞大经济的规模意味着已有模式的发展惯性大。发展新经济需要改革转型的环节多和牵涉面广,必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数量大和转型所需时间长。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也相对不易改变,这就可能导致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潜规则阻碍,而克服这种传统模式的惯性则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三、未来我国新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

  新经济中除了新产业之外,绝大多数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都是建立在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不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新经济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发展;不与新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就没有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一是在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只有新经济中改造后的产业具有智能化和柔性化特点,才能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二是这是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生产成本显著上升,通过与新经济融合,可以通过内部组织架构变革和生产、经营、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竞争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行道

  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将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为扎实,为服务业分工演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也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将进入快行道。

  3、新兴战略性产业方兴未艾

  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工业的比重尽管将逐步缩小,但其基石作用不可替代。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新兴战略性产业持续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结构,在中高端产业链上形成市场竞争力,并逐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为了在未来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布局中获得相对有利位势,各地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纷纷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扶植发展对象,同时一大批相关重大项目正处于建设时期。“十三五”时期,随着这些项目的达产投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缓,本文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判断。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并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其不断完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跃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实体。但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面临增速下行和通胀压力共存的困境,滞胀风险悄然袭来,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分配、环境资源等多方面挑战。

  (一)物价高位运行

  2012年4月14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这也是中国GDP自2011年达到9.7%以来连续第5个季度增幅下降。而在该数据发布5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推动,3月全国CPI同比上涨3.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而更有意思的是,在CPI数据公布的当天,福临门等食用油涨价8%,有地方市场上的香菜达到了10元一斤。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收入分配不合理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所进行的对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社会内部的灰色收入,高达5万亿,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三、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影响。

  (一)国际影响因素

  1.外部需求

  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而言,外向型特征依然非常明显,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在目前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相加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因此,中国经济走势,不得不考量这些重要经济体的状况。当前国际需求市场疲软,消费量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额,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能源供应

  能源是经济生产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但是国内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需求结构严重不匹配,能源供需缺口大量依靠进口来弥补。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低迷时期,又需要能源作为支撑,以达到本国经济复苏的目的,致使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形成资源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3.气候变化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及化石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使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国是一个能耗大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给中国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国内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动力

  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资,是一种粗放型外延扩张式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早期存在优势,但它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民从中享受到的福利与资源、人力消耗不相称,因此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但随着全球需求市场的疲软,中国出口受限,货物与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有所降低。中国经济发生外部冲击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巩固内需增长基础,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要素供给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改造不良的产业结构的步伐。如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如何加快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而目前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缓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应加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其主要目标是追求GDP的增长,主要任务是扩大投资规模,主要通过重化工业化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途径以及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当前的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要向大企业型和企业家型混合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方面要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推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改革;社会体制方面要以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提高人们的消费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要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大力推进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保护环境五大职能的发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带动作用强、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引致大型企业的高速增长;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中小企业,提升他们的经营能力。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出口拉动的,出现了很多弊端:进口和出口的严重失调,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太大,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导致通货膨胀;长期压低劳动力价格以获取成本优势,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政府对资源价格进行补贴,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本国国民福利的净损失;由于国外市场的需求,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大量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增长应向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以消费为主的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应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方面可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公司的工会组织可与股东进行谈判,形成年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方面要有较大的改革,如医疗、卫生、教育等改革,但要有度,过度的社会保障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应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态度推进社保体制的改革;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将会加快,公共财政应用于公共产品的支出,而用于个人的生产、消费资料则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投资体制改革将会加速推进,应以生产型为主想消费型为主转变。

  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3

  一、 中国经济上半年运行较为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下半年将在6.2%-6.3%之间运行,预计全年维持6.3%的增长

  我国受到贸易摩擦和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经济维持下行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进出口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消费市场的增长与基建投资的稳定成为中国经济的定心丸和稳定剂,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保持在6.3%的合理区间之内,而由于当前全球各大央行纷纷转鸽,下半年略显宽松的环境也会让第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保持在6.2-6.3%左右徘徊。

  转型升级依然是下半年的主旋律,能否持续创新和将研发与成果之间成功转换成为制造业转型的重点,但是受限于高端技术的封锁以及合作受限,我国自主研发的压力加大。减税降费为制造业带来活力,激发了企业生产热情,但需求的不足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始终是制造业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下半年依然将会持续发力,稳中趋宽的货币政策以及专项债的助力将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下半年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将会向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有望在市场准入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二、 由美国发起的全球贸易争端仍将是影响下半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让美国重回巅峰是特朗普的执政根本。随着中国的产业不断升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可以和美国一较长短,甚至在某些领域内已经超越美国,中美之间的很多产业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互补关系,而是已经开始了明显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感受到自身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持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以获取更多利益,遏制中国发展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美国传统的铁锈地带是特朗普的上任的基石,众多选民们选择特朗普也是因为希望其可以让美国的制造业“重返荣光”,而特朗普上台的“执政动力”根源在于必须让美国流失的产业重返美国,带给美国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接连不断的打击各个国家是让美国重回巅峰的手段之一。为了打击对手特朗普无所不用其极,不仅仅是经济手段,政治外交,军事施压,甚至包括地缘政治因素也绝不放过。

  尽管贸易战是自伤八百的手段,但在特朗普上台之初用财政刺激手段对冲了相关波动,制造了2018年美国一枝独秀的状况,但财政刺激毕竟是短期手段,由于后劲乏力目前效果已经开始减退

  中美关系已经度过了蜜月期与平稳期,两国之间都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与相处模式,因此贸易战短期内不会轻易结束,边打边谈不断反复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而“谈”和“打”的内容也绝不仅仅限于贸易领域,对中国来说还有科技、金融等摩擦的主要领域,直到各国重新确立新的规则、达成新的平衡才可能逐渐平息。未来10年是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十年,这10年也许会是冲突不断的十年。

  三、 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欧盟和东盟国家依然是我国出口转移的重点地区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市场的进入壁垒提高,我国进出口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出口国家转移的选择。

  根据WTO的下属机构国际贸易中心(ITC)测算,欧盟地区特别是西欧以及东盟地区我国的出口转移的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引下,我国需要加大相关地区的开发力度。根据ITC的测算,欧盟和东盟地区的待开发潜力还有60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一带”的主要地区欧盟有4000亿美元潜力,“一路”的主要地区有2000亿美元的潜力。

  当前我国待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印度、越南等国家,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的待开发潜力必然缩小,同时会促进我国的出口向其他国家转移。

  四、 5G的发展将使2019年成为云计算爆发元年,未来三年云应用将会进入爆发阶段,各行各业生产方式将会逐渐受到“云”影响产生“智”的变化

  5G的发展将为智能化,网络化与协同化打下基础:5G的宽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将为云端应用带来与本地化应用相同的体验,同时利用绝佳的硬件水平和智能化相结合,5G网络的发展也是我国目前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

  未来产业智能化趋势明显。云应用带来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仿生能力是本地化作业无法达到的,AI被大面积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物联网的将在5G成熟后大面积应用。5G的变化根本在于高带宽和低延迟,这正是构成云端应用和本地硬件之间“无缝连接的基础”,5G的应用将会带来与本地化应用无差别的使用体验。工业物联网的大面积应用将会在5G部署完毕后实现,所有的终端统一接入云端,低延迟的互联互通将为工业系统带来更高效率的体验。

  云应用赋能促进企业协同化。随着云应用体验的全面提高,以容器软件为基础的虚拟化系统将打破各个系统的边界,实现各个系统的有机结合。突破边界的各个系统将会带来巨大的协同化效应,系统之间互相调用资源,云端在个资源分配之间的自平衡将极大地推动各系统的工作效率。

  五、 下半年乃至未来,以高新材料、芯片制造、医药研发、航空航天的主的“短板”产业仍是我国重要的发力方向

  高质量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国外对于我国的经济及技术封锁对我国自主可控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自身的技术与不断创新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不能再采用旧有模式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从供给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加强等角度去寻找对策,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满足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代表今后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完全满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

  但是我国的高端制造也在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美国301调查中针对的航空航天、通讯信息技术、机械制造高度重合,也是美国最担心的领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领域面临美国的狙击会更加频繁。

  我国的产业转型需要发力高端制造,坚持自主创新,在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我国制造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3篇】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