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课堂实录
设计思路: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改写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根据《将相和》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我给这堂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主要内容并叙述出来。第二,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第三,辨析原文与课文的区别,感受阅读原文的趣味。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且归纳出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归纳能力的练习应该贯穿在低中高三个阶段。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不能就此认为每个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故事大意。对于尚未熟练掌握该项技能的孩子,还是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其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操练。为此,我设计了“归纳小标题——针对小标题提问——梳理规律——归纳故事大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故事梗概的方法,并运用之。
指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最忌泛泛而谈,我将比较句子当作切入口。先请学生比较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句子,利用关键词感受两人的特点。再通过比较蔺相如面对秦王和面对廉颇的句子,以及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深化对蔺相如的了解。最后让学生自主比较、分析描写廉颇的句子,巩固习得的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自然不能要求其读《史记》原文,但由于原文中有些内容优于课文,所以还是很值得推荐给学生,在其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一颗种子,待其长大也许就能开出花结出果。推荐原文时,我依然从体会人物形象这个点入手,用的方法还是句子比较,让学生对蔺相如更为了解。
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练习归纳能力和学会通过比较词句体会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有新授、巩固以及反馈等环节,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读懂故事的同时,掌握好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梳理文章 练习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
师:《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很好。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生:和氏璧如何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怎么会送到秦国去的?
(教师随机板书:谁 如何做 结果 原因)
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 做了什么 结果 原因
谁 如何请罪 结果 原因 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原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
(学生练习)
生:我写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
(学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利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第二板块 比较句子 感受人物
(学生朗读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
生:廉颇对自己很自信。
生:廉颇争强好胜。
生:廉颇有些小气
师: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我从“很不服气”这个词中感受到廉颇好胜心强。
师:你依据文中字词谈感受,真不错。
生:我从“战无不胜”这个词语中感觉到廉颇有些骄傲自大。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中的“他”感受到廉颇的争强好胜。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这句话中多一个“他”和小一个“他”,读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教师范读,学生比较。)
师:类似的不起眼的字还有,请大家关注这个“爬”字。从这个字里,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可以感受到廉颇的不屑。
师:是啊,蔺相如出身卑微,廉颇很瞧不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阅读体会再读句子。
(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学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师:大家读这句话时,声音怎么变轻了?
生:因为廉颇的话要读出不服气,所以读得响。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发生冲突,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些胆小,竟然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不上朝。
师:你的感觉很对。蔺相如不仅不敢上朝,他还怎么做?再读下面句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师:从句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胆小的词语。
生:我从“远远”中感觉,两个人离得很远时,蔺相如就已经害怕了。我从“赶紧”中感受到蔺相如当时很紧张。
师:你分析得真清晰。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它们能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蔺相如真的是一个胆小的人吗?请大家读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话是对秦王说的,秦国当时是个大国,而蔺相如只是赵国一个小官。他居然敢这样对秦王说话,说明他的胆子并不小。再请大家读句子——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感觉到蔺相如胆小吗?
生:不能。
师:非但不能,还能感觉他的胆子——
生:很大。
师:甚至连——
生:死都不怕。
师:再次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
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
(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你太厉害了,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答了疑问。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请大家再找出一些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一下廉颇的特点。
(学生找句子)
生:我找到了“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前面一句写出了廉颇觉得自己错了,后面一句写廉颇高傲。
师:如果能按照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分析,会更好。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这句话写出了廉颇一开始自大好胜的一面。而后面的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他知错能改。
师:你分析得真棒。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一个人物身上存在着多种特点。
再请大家读句子——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能否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接起来?
生: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课后有道习题问我们,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现在你们看得出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是因果关系。
师:因为蔺相如立功被封赏,所以引起了廉颇的妒忌所以第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形成了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三个故事也就能合在一篇文章中。这些结论都是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句子得到的。可见,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板块 比较原文 拓展视野
我还找到了这三个故事的原文,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
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
生:还多了“左右皆靡”。
师:请解释一下。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
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
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买王伯祥先生注译的《史记选》来读。
最后留两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作业:
(二选一)
1、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智和勇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蔺相如,写出自己的感受。
2、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廉颇,写出自己的感受。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课堂实录我上过人教版的《将相和》和沪教版《将相和》,由于年级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设计也不同。这样的研究很有趣味。近日在上海又上了一次沪教版《将相和》,因为学生不同,课堂又有一些新的面貌。福建周丽雪老师那天正好来听课,课后竟不辞辛苦整理出课堂实录和我的说课稿。与周老师素昧平生,真是感激不胜。今天先发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好多古诗,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河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财富留给了我们后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的思考。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将指的是谁呀?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把书打开,翻到35课,廉颇和蔺相如的姓笔画都比较多,跟着老师来写一写,你们书空,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首先写廉颇,廉一个广字头,里面是一个兼,笔画比较多稍微写得扁一点。“颇”不是生字,左右结构,但经常用到。“蔺”字是什么头,一个门,门里面是一个什么字知道吗?对,隹字。
他们两个人有关系的对不对?
生:完璧归赵(师板书)
师:课文预习过了,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归纳我们这篇课文当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可以用哪两个词语?
生: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师:这个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学习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课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就直接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师:这句话,真的把这个词语解释了,用铅笔,用曲线画下来。那么什么是荆条呢?(出示图和文)我们现在城市里不大能见到,像这样一条枝枝楞楞的荆条背在身上,而且是脱下战袍,可能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是半露着身体,为的是请蔺相如来责罚自己。由此可见廉颇他的诚意。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四字词,四字词语在中文当中,特别是在古文当中用得非常多,用四字词语来构一个句子,甚至是写一整篇文章。千字文读过吗?每一小段每一小段都是四字词。天地玄皇,宇宙洪荒。在朗读的时候给我们还来一种节奏感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呢,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把它读好,读出四字词语所特有的节奏感。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你看很有节奏感,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们的语感非常好,一学就会。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好,我们把它读完整(生再齐读)
师: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词语,而且能很方便地理解词语,那么联系上下文还能帮我们做什么?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章,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章当中的主人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两个,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
(出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师:我们试试看,用这样的方法,能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第一句
师:不错,声音很响亮。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另一生读)
师:哦,这两句话在课文中不挨着,可是老师却把它打在了一起。你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你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哪个同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因为这两句都是写蔺相如立了功,赵王给他升了职了。
师:哦,她从内容的角度发现他们的相同点,还有吗?
生:蔺相如又立了功,他是在完璧归赵后又立的功。
师:非常好,一个“又”字,抓住具体的字词来理解句子,效果非常好。
生:我认为这两句话都是有关蔺相如和有关廉颇的。
师:说说看
生:第一句话,完璧归赵立了功越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职位就要追上廉颇了,所以对廉颇也是有影响的,第二句话,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右上卿,超过了廉颇,这句话也是和廉颇有关。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将和相才不和。这两句话,这个同学没有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哦这两句是写蔺相如的。这个同学最可贵的是从句子中读出了两个人,读出了两个角度,掌声送给她。
(出示一张职位表格变化图)
师:就像这个同学说的一样,真的这样。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资料,原先蔺相如只是一个士,在官员的级别当中最低,他只是当时一个大臣家里的门客,而蔺相如是士的时候,廉颇已经做到了左上卿。赫赫有名的战将,很厉害的。后来发生了完璧归赵的事情,他被封为了上大夫(箭头往上升),过了不久又发生了渑池之会,这时候他也被拜为上卿,是样是上卿哦,他做的是右上卿,在那个时候叫右尊左卑。右上卿的职位还要高一些。所以廉颇的地位反而比他低了,看了这个补充资料,我们回到刚才的两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要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1:蔺相如从一个士然后升到上大夫,再到右上卿,他立的功还是非常大的。
师:从他升官的速度可以看出他立的功确实很大。
生2:蔺相如原本是一个士,他一下子就上升到右上卿,比廉颇还要厉害,说明他的能力是很强的。
师:很好,你再来补充。
生:别人官都是一级一级升的,他一下子跳了好几级。
师:让人感受到,他升官的速度也太快了,就像一个少先队员一下子上升到大队主席,让人觉得好惊讶。
生:我觉得蔺相如升官这么快,一下子超过了廉颇,当时廉颇一定很不服气。
师:你看,他站在廉颇的角度去思考,廉颇不服气还是很有道理的,人之常情。
生:蔺相如靠口才升职,可见他的口才还是非常好的。然后廉颇很不服气,他怎么就靠一张嘴就超过我呢?
师:课文预习得多好,把课文的语句化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掌声送给她。
(出示句子: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这张嘴到底说了些什么?三个小节,第一节谁来读读看。(一生读完)
师:你看说得义正辞严,真的是有蔺相如说的感觉。我们就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三个小节,谁愿意试试看。(一女生读)
师:真的是要读出要拼命的感觉。再请一个同学试试。(一女生读)
师:她读“忽”的时候,甚至让老师产生一种感受。好像很快站起来,忽的一下,有风声的感觉,古人穿的衣服都很宽,走路站起来动作快一点,可能就真的自带清风,我们站起来试试看。虽然我们的衣服不够宽大,要忽的站起来才可以听到风声。准备好,预备,齐!(生快速站起)要不拍桌子,刚才是拍桌子,撞到桌椅发出的声音,重新开始。预备,起立!(生再站起)这次声音小了,没有拍桌子的声音了。再来一次。
师:我们一起把蔺相如说的话读一下。
师:不要叫,在朝堂上,毕竟是他们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在那里拼命地喊,不像大臣,像乡野村夫。再来一次。(生读)
师:这次就位了,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胸有成竹
师:他早有计划
生:机智
生:理直气壮
生:智勇双全
师:这个同学智勇双全用得特别好,老师把它记下来。
师:勇在哪里?
生:勇在秦王再不答应,他就要跟他拼了。
师:显示出他的勇敢,秦王是当时非常厉害,有权势的一个国君,他的军队多次打败过赵国的军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敢跟秦王叫板,真的很勇敢。你再来补充。
生:而且他也是第二次说这个“拼”字了,上一次在完璧归赵他也是说了这个“拼”字。
师(笑):印象真好!
生:蔺相如说这段话,如果秦王发怒的话,很有可能把他斩首。
师:在知道自己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还敢这么说,可见他很勇敢。那么哪里看出“智”?
生:前面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然后蔺相如马上就让秦王击缶
师:以此维护
生:以此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师:不是说等了十天半个月才想起这件事,当场进行反击。
师:你再来试试看。
生:让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
师:蔺相如遇到廉颇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课文里也有
(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生齐读
师:这是他的举动,当他升了大官,当他知道廉颇不服气的时候,他是这样做的,不仅如此哦,还有。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师:一起读
师:同学们,这三句话也是不挨着的,也是散布在课文的各个角落里。可是当我们联系上下文,把不挨着的上下文放在一起去读,去读去理解,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是顾全大局的。
师:何以见得?
生:他后面说,秦王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们闹不和的话,秦王就有机可乘,进攻赵国。所以他就避免不和,躲避廉颇。
师:这个同学从课文当中另外的一些内容找出来以后,解释了自己的理解,很不错,还有谁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小姑娘试试看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执着冷静的人,因为他看到廉颇,廉颇会冲动,会来找他,所以他就避开廉颇。
师:非常厉害,想到顾全大局不难,可是这个小姑娘却想到了另外一个特别,掌声送给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点了解廉颇的性格,两个人硬碰硬的话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
师:嗯,很不好的后果,是吗?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很机智的,如果他遇到廉颇,廉颇肯定找他,额,因为他很了解廉颇。
师:对他怎么样?
生:跟 他会有点冲突,所以他要避开廉颇。
师:嗯,所以这就像男同学说的,这叫——顾全大局。(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了这些道理,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全都懂得,但是当时有人不懂,谁不懂呢?蔺相如家里的门客,蔺相如的手下他不懂,接下来,我要请一个同学扮演蔺相如,好请这个戴眼镜的蔺相如吧!
师:我就是你手下的门客,我现在就是你家里的小官。大人你知道吗,最近外面都在谣传说你胆子小得像老鼠,见到廉将军拨转马头就跑,为什么呢?你的职位已经比他高了,为什么这么怕他呢?
生:诸位
师:我现在一个人说(众笑)
生: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
师:那当然是秦王了厉害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对呀,我就搞不懂呀。(众笑)
生: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相闹不和,别人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这倒也是,原来这么一回事情,我太笨了(生笑)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谢谢你大人。(众笑)
讲得好,掌声送给他,再来一个女的蔺相如吧。大人我跟了你好久了,但是我告诉你你马上就要走了,我行李也准备好了。我本来为什么跟着你干呢?跟 着你干很有面子,你智勇双全,我不怕秦王,立下了大功,维护了越国,维护了国君的尊严,我感觉好有面子哦。最近,我觉得太没面子了,我不好意思走出去,一出门就有人说,你看你看这就是那个跟着蔺相如的,跟着那个胆小鬼的,他们家的大人见到廉将军,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溜烟跑掉了。我走了,大人,再见,再见!
生:回来!
师:还有什么事情?
生:廉颇与秦王谁厉害?
师:那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生:难道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对呀,我就是搞不懂呀!
生: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哦,真的是这个道理呀!还有那句话我要走了。
生:你还是留在我身边吧!
师:好的,好的,我留在你身边。(众笑)他就是这样
请坐,掌声送给她。他就是这样把随从留下来了。
师:这个联系上下文真的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廉颇的句子也是这样子。
(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我来读一读。
师:我念得怎么样?(生鼓掌)好在哪里?
生1:我觉得你好在四字词语都读得很有味道。
师:谢谢你,一下子就学会了,会表扬人,而且抓住要点表扬人。
生:你把廉颇很不服气表现出来了。
师:我在哪些地方读出了不服气?
生:你把廉颇说的话读得很不服气
师:对呀,那是哪句话,哪个词呢?
生:你把“蔺相如有什么能耐”读出不服气。
师: 我也觉得这句话读得不服气。
生:反而这个词读得特别重
师:很好,听了重音。你再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你把“非得叫他下不了台读得不服气”
生:老师您把“非得”读得特别重,就说明,廉颇铁了心非要把蔺相如打下去。
生:老师您把“许多”读出了非常不服气。我立下了那么多功,这个蔺相如才立两次功,官位就超过我,凭什么呀?
师:刚才说了,廉颇当时是个赫赫有名的战将,当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从这段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廉颇的什么特点?
生:冲动、不服气、鲁莽
师:还有吗?我想你首先感受的一定是这些,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
生:他是比较诚实的,因为他确实是立下了许多大功,而且蔺相如也是靠着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的。
师:廉颇确实是立下了大功了(板书:立下大功)
生:他很嫉妒蔺相如,因为蔺相如并没有办法彻彻底底地打败秦国,而他是立下了许多大功,蔺相如就是靠着这么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他感觉很不服气。
师:当时,廉颇真的像各位一样想,羡慕、嫉妒、恨,我立下过大功,凭什么这样?可是他很快就转变了自己。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生齐读
师:在文中描写廉颇的句子还有不少,再找找还有没有?分散在各处,然后我们把它们一一找出,然后你看画的痕迹,
然后前前后后连起来想一想,读一读,你就会有新的体会。
生: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有点羞愧
师:你再来说说看。(指着另外一名同学)
生:有点后悔。
生:有点自责
师:嗯,不错。
生:我找的在第二小节,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从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很勇敢,他一直守候在赵国的边界,准备抵御秦兵。
生:针对第二小节,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因为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做好准备了。
师:这就说明什么呢?
生:他害怕廉颇。
师:而渑池之会真的是靠蔺相如的一张嘴吗?
生:蔺相如用嘴反抗秦王,如果廉颇没有来,秦王有可能出兵杀了赵王和蔺相如,但是廉颇守在了那里,秦王就不敢发威了。
师:不敢轻举妄动
生:因为廉颇在边镜做好了成全的准备,所以秦兵才不敢轻举妄动,搞不好还要失去很多人马。
生:不敢轻举妄动是因为,廉颇有可能帮计把他们包围。
师:你还有更多了其他的猜测。
生:蔺相如是和廉颇配合才使秦王不敢在渑池之会上侮辱找王。
师:这个女生总是能够说出别人一时相不到的,掌声送给她。
师:所以从这里看,廉颇又有了一个新的特点。
生:勇敢、深经百战、久经沙场。
师:并不多的就不说了,跟他们不一样的有吗?
生:威吓四方
师:这是一样的
师:要学会不一样的角度看
生:保卫赵国
师:保卫赵国不能说是特点
生:权力很大
师:权力很大也不是
生:团结合作
生:恢宏的气势。
师(笑):恢宏的气势不能指人。
师:团结合作,是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的,但对一国的重臣,还是应该用“顾全大局”来形容。(师板书)不能简单地说团结、合作,乍一听还以为是小组合作呢!
师总结:好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让你对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懂得,他们为什么能将相和。(板书“和”,画出两条斜线)
(出示:作业(二选一):
1、你敬佩蔺相如还是廉颇,请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说明理由。
2、如果你对两个人都敬佩,请用课内、课外的材料说明“将相和”的好处。)
师:留一个作业。(师念题目)第一道题简单,第二道题难一点,同学们可以二选一。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
每一次登台献课,青年才俊宋鹏校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5月17日下午三点,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电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还有老师坐到了电教室外,就是为了能观摩宋校长的精彩课例。
这次,宋校长上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将相和》。《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人物描写生动,尤其是人物语言,是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好例子。宋校长在本节课中就是以此为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同时还考虑到单元主题,在教学中引入原著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验经典名著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下面是宋鹏校长的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你们是六(1)的同学们,我猜的对不对?
生:对!
师:今天早上,我已经领略到六(1)同学的风采了。好,下面我还是自我介绍一下,敝人姓宋,单名一个“鹏”字,今天特别荣幸能够跟山阁镇中心小学六(1)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掌声)上课前,我听你们的郭老师介绍,说咱们六(1)班的同学们非常爱读书,个个都饱读诗书,器宇非凡。那今天咱们就切磋切磋,怎样?
生:好!
师:先接招,根据提示猜名著。(出示:桃园三结义)
生:《三国演义》
师:知道作者是谁吗?大声说出来。
生:罗贯中。
师:掌声送给他。(掌声)
接着猜:
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吴承恩
智取生辰纲——《水浒传》 施耐庵
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 曹雪芹
师:最后一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咱们中国一位大文豪对一本经典著作的评价,猜出来了吗?
生:《史记》。
师:那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这句话是评价《史记》的。(生沉默)师:这句话就是咱们中国最伟大的文豪鲁迅说的。经过一番考验切磋,咱们六(1)班的同学果然饱读诗书。还有第二招呢,我得考考你们,知道今天咱们要上哪篇课文吗?
生:知道——
师:大声地读一下题目(指课题)
生:《将相和》。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有1627个字,那谁能够把这10个自然段,这1627个字读成三组句子?谁可以来试一下?(生沉默)可能有些同学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却不敢说出来,自信是你们通往成功之路的法宝,你来说一下。
生:①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②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③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来迎接。
师:我们看一下,她读的这些句子,都出来了(出示句子),请坐!就是这三组句子。这三组句子叫什么句?课文的——
生:中心句。
师:这是每个故事的中心句,我们学习课文要学会抓中心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问题,谁又能够把这10个自然段,这1627个字读成3个四字词语?你来说。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掌声送给她,看来你们果然名不虚传。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
第一板块:说说记记
师:刚才课前交流,我们知道《将相和》改编自《史记》。(板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出来。
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可以做下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同学们,在我的家乡——雷州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课后资料袋中是这样介绍《史记》的!(出示句子)请位同学读读。
生:《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师:请坐。《史记》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那话又说回来,同学们,咱们要写人物,要学人物,我们都掌握了哪些方法呢?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生:心理、神态、动作、语言。
师:掌握得非常好,今天咱们就来通过人物的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因为语言不仅能够传情达意,它还能够塑造人物。
第二板块:读读品品
师:现在你们的任务又来了。请同学们赶紧快速地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有关蔺相如和廉颇语言描写的相关词句。画出来以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把你们的想法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开始吧,只有五分钟时间。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划句子并做批注)
师:提醒一下同学们,注意阅读的速度!刚才老师的指令是快速阅读,要学会一目十行。(老师巡堂指导)划好的可以交流讨论,可以开声读一读,甚至可以想象这就是我自己说的话。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下笔,目光聚焦到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出示)可以一起读一读。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能告诉我,这里的他指的是谁吗?
生:蔺相如
师:那这句话又是发生在刚才的三个小故事中的哪一个?
生:完璧归赵。
师:掌声送给她。你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理直气壮”的?
生:理直气壮意思就是道理十分充足。说话的语气十分——
师:你想来补充。
生:就是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有气势。
师:这就叫做“理直气壮”。好,请坐。那在这句话中,蔺相如的理在哪里?你来说一下,就看着上面来说。(指课件上的句子)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师:这里的“您”指的是谁?
生:秦王。
师:秦王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是不是?好,那么“气”又在哪里呢?生:“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道理非常的充分,但是我想找个同学评价一下。你来说说,刚才那位同学读蔺相如的话,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那种应该的感情。
师:“应该的那种感情”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试一下,或者再给刚才那位女生一次机会,你想自己示范还是给她机会?
生:给她吧?
师:好,有绅士风范,他把机会都让给了你,你接招还是不接招?
生:接招。
师:非常有自信,掌声送给她。
生:“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气势出来了,好,掌声送给她。
师:谁想跟她比,现在老师就是秦王,有没有勇气跟她(蔺相如)比?我相信饱读诗书的六(1)班同学肯定不止一个蔺相如。看来这个重担又落在你身上了,是吧,人家女生读了,男生该干点什么,男生掌声响起来!
生:“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温柔的蔺相如,来人,拉出去斩了。(全班哄笑)谁来?
生:“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该生读得不是很通顺。)
师:如果能够说的通顺,说的有力一点会更好。来,握紧拳头,握着拳头大声说。(引导该生再读)
师:我教你个方法吧?把“撞碎”读得重一点。(该生第三次读)是不是有点味道了?好,掌声送给他。
师:谁再来试一下?(一女生读得理直气壮)怕了你了,璧给你了(全班笑)好,掌声送给她。其实她读得挺好,如果后面的语气再加强一点,那会更好。好,同学们一起用我刚才教你们的方法,握紧拳头,声音大一点,重读某一个词,是哪个词你自己把握。好,“我看您并不想——”(生齐读)
师:同学们呀,蔺相如是不是真的打算跟和氏璧一块玉石俱焚呢?
生:不是——
师:那我们穿越千年,来采访一下蔺相如。(走到一生面前)蔺相如先生,咱们先握一下手。(全班笑)您是不是真的打算把我的和氏璧给摔了?
生:不是。
师:那你为啥跟我这么说,你吓唬我呀!
生:嗯——(全班笑)
师: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
生: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把璧撞碎。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师:是吧?蔺相如的脑袋跟和氏璧比较,谁更加重要?
生:和氏璧。
师:所以呢你就抓住了秦王这个——
生:心理——
师: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揣摩人物内心,是吧?掌声送给他。如果说刚才你们体会到的是蔺相如的勇敢,那么现在你听他这么一分析,你们又体会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机智——
师:咱们把这两个关键词(机智、勇敢)赶紧记在我们的笔记本中。其实,这段话在原著中同样写得惊心动魄!
出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师:谁来跟我一起合作读一下原著中的话?(音乐响起,师生合作读,十分精彩。)
师:这是原著中的描写,与课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两段话对比,有什么感觉?
生:会体会到蔺相如的语言——
师:原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精炼。
师:除了精炼,它还能让我们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机智勇敢。
师:好,换而言之,咱们的课文就体现不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对不对?
生:对!
师:我想那个编者可要给你气死!(全班笑)啊,开个玩笑,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这是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节奏怎么样?你说说。
生:紧凑。
师:紧凑,我们可以换个词叫做节奏鲜明,这个韵味怎么样?有味道吧!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言简意赅,节奏鲜明,韵味十足。我再问你,容易看得懂吗?
生:不容易。
师:嗯,不容易看得懂。那咱们的现代白话文有什么特点?容易看得懂吧?
生:容易——
师:这就是咱们现代文的优势,是吧?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在原著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
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师:基于刚才的良好表现,我奖励你读一下这句话。(指导读)
师:非常好,掌声送给他。请坐!你们赶紧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这句话。
师:都画出来了,是不是?找到了,赶紧把它读出来,开始,一起来!(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蔺相如是打算如何跟秦王拼?你来说一下。
生:(沉默)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咱们可以去找周围的同学来帮你一下!
师:“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颈”什么意思?
生:脖子。
师:他是怎么拼?
生:掐住秦王的脖子。
师:你可真够大胆!(笑)有什么疑点?你是如何理解?
生:蔺相如掐自己的脖子,把血溅到秦王身上。
师:你这蔺相如的指甲有多长啊,才能够把自己脖子上的血给掐出来。(笑)试想一下,古人一般用什么方式“颈血”?
生:用刀——
师:割谁的脖子?
生:秦王——
师:大逆不道,来人,拖出去斩了!(全班笑)
生:蔺相如用刀割自己的脖子。
师:对了,以自刎自杀的方式要挟秦王。那么从这里你又读懂了怎样的蔺相如?
生:英勇无畏、不怕死的蔺相如。
师:不怕死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置生死以度外。
师:这个也可以,你刚才也说了一个词“不怕死”,也可以说——
生:视死如归(板书)。
师:好,咱们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写)
师:这又是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蔺相如。那蔺相如以命相逼的是什么呢?这句话是在哪个故事中?
生:渑池之会。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秦王)正在侮辱赵王。
师:那蔺相如就以这种方式逼秦王,蔺相如是为了什么以死相逼?为了自己吗?
生:为了维护赵王的的尊严和维护他(赵王)。
师:只是维护他的国君,忠君吗?还有什么?
生:维护赵国的尊严。
师:掌声送给他。他以死相逼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男生,齐读这句话: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头可断血可流,国家的尊严不可践踏!”全班齐读: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两句话让我们读懂了——
生: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蔺相如。(师指板书)
第三板块:编编演演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目光聚焦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上,拿起你们的学习单,根据学习单的要求,结合你刚才画出来的人物语言,把这个课本剧简洁完整,你们有十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你们可以前后桌组成六人小组一起讨论,待会要推荐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单上的剧本)
(十分钟后,分别请两组代表登台演一演自己编的课本剧。)
第四板块:评评议议
师: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有没有把人物特点演绎出来?
生:还可以——(生评价)
师:从他们小组剧本的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蔺相如什么特点?
生:顾全大局、心胸宽广(板书)。
师:廉颇呢?
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知错就改(板书)。
师:男儿膝下有黄金,是什么原因让纵横沙场威震天下的廉颇将军负荆请罪?
生:为了国家的利益(板书)。
师:正是因为爱国,因此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将相和”,演绎了我们中国“和”文化的魅力。
师:太史公司马迁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出示):
生:(齐读)“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师: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