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

  随着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国已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作为一名学生,首要的任务便是学习,但现在的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或厌恶的态度,厌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校园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

  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这些孩子家人都倍加宠爱,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其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性。现在孩子上学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然而,据我们对大部分农村学校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农村学生都不愿意学习,他们来学校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学校和家长对他们提出的上学要求,他们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可以以学习为借口轻松地问父母要到钱,同时又能很逍遥的度过每一天,不需要去干繁杂的家务农务活,也不需要去管学得好坏与否,反正老师没法将他怎么样,父母又看不见听不到。班主任找其谈话,他听之任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校领导找他谈话,他态度诚恳、虚心承认错误却屡教不改。这样的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更重要的是这些厌学行为和思想将给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农村初中生的厌学思想在行为上到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经过对周围农村初中的调查,将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兴趣转移。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其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产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农村中学的学生小学都是在村小度过的,对很多东西都持有一种新鲜感。乡镇的生活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能产生巨大而多样的诱惑。他们思想都还不成熟,理智也没有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录像、上网等。有些本来热爱学习,成绩也非常理想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对学生的毒害则更为深远,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大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更会讨厌学习、反抗学习,以至于到最后排斥所有和学习、学校有关的人和事。

  其二,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受到了其不良影响。

  学习本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正是由于受“读书无用”思想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多重影响,学生甚是讨厌学习。他们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才会勉强地学习,却又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很多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式地参加学习。到最后他们根本就已经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课堂上,这部分学生思想经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练习、作业一般都不愿意做,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或者抄作业,甚至干脆不做,直接找别人代抄。有的学生期末考试10分钟就交了卷,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

  同时,厌学的学生还会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他们常常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到别的学校擂肥等,有的干脆弃学而走,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二、排除厌学心理的对策

  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现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1、 切实转变观念,太力推行素质教育。农村初中要树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努力探索适应教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克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要把创新精神和实鉴能力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提高、发展个性、注意能力、培优促特。

  学校不仅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班主任工作,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同时改革学生评价体制。只要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学生走出厌学之阴影,则指日可待。

  2.加强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这些地方由于受交通、信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有的一校一师,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开学很长时间了,却没有老师愿意来任教的现象,就算是村级完小学校,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致使有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起来。像这样的小学教育,难道不会影响不久以后的初中教育吗?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抓好小学阶段的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才有希望搞好。

  3、 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倡导学习型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认识到知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家长要努力在家庭当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头学习,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建立起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变逼迫为引导,变压制为鼓励,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把信任交给孩子,相信他们会把握好自己。只要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内在的学习需求一定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相信他们会竭尽全力投入其中的。

  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和帮助,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

  一、农村中学一些学生厌学的表现

  笔者所在乡镇为偏远农村,属于本地的贫穷乡镇

  经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有的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或根本不做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关键。

  1.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能真正的贯彻素质教育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由于升学率、教学成绩还是社会、家长、上级评价学校的主要因素,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依然存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

  2.部分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不注重学法指导,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不愿意学、逃学、弃学等消极行为,孩子们的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3.学校生活太过单调。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和上课,没有多少业余活动可以参加,一些综合实践课形同虚设,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二)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个别学生在学习文化方面先天不足,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在班级里人际关系差,与其他同学不能友好相处,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就会产生。

  (三)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一些家长教育意识的落后。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生活又忙又累,或者是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能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甚至认为小学学习无关紧要,只要初中、高中能学好就行了。其次是缺乏良好的家教方法。小学知识对于家长来说并不难,但是不少家长往往没有方法或是不能坚持在家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导致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

  总之,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思想落后了、厌学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天职是教书育人,对他们的矫正,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三、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合作努力。

  (一)必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娱乐也迅速兴起。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自制力不强,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如网吧、电子游戏、影碟等。所以,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的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组织开展名人、伟人的故事演讲比赛,介绍一些名人、伟人奋发读书的故事。还要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文体活动,如举办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比赛,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举办音乐(葫芦丝、电子琴、二胡、合唱)、绘画、书法、演讲与主持等特长培训班,开展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各种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明确人生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班级的领头兵。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的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使用投影、实验、录音、录像、微课等形象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并成立“互帮互学”学习小组,采取“兵教兵、将教兵”策略,作业分层布置,敢于让学困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乐学精神,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4.尊重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学困生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教师应尊重学困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学生,在生活上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学习上的领路人,困难时的帮助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才能开创学困生转变的新天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三)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家校交流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生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手机(短信)、E-mall、博客、微博、QQ群、微信等平台开展工作,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抗打击能力、培养自控能力、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等,要求家长给孩子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鼓励。宣传一味溺爱、放纵、打骂、体罚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综上所述,引起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要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找到矫正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们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表现与对策研究

  受“打工”影响,如今农村学生厌学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并作出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一些策略。

  一、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缺乏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3、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

  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4、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是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在这三项因素中,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起着更直接、重要的作用。

  1、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等,必然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2、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全部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读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厌学。二是学生到初二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开始出现对职业选择的思考。这种选择自然会驱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选择。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却使学生感到想读的书学校里没有,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三是学生到了初二下学期,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是升学指导也越来越明显,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畏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加上社会的诱惑,导致学生厌学。

  3、人际关系不融洽。

  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两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伙伴”,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天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创造,充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把学生真正吸引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要做到使学生乐意学习,就必须有融洽平等的理由生关系和交往性质。学生所以会厌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适应他个性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是不公正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调查交谈中,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往往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乃至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差,更加剧了厌学情绪。

  4、家庭教育方式不对。

  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有的家长腰缠万贯,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由于传统的家庭道德受到冲击,一部分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瞳上犯罪的道德。

  总之,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可以使一些厌学学生走出困境;而不良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也可以导致一些自身条件良好的学生厌学。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本身,更要立足优化外部环境,使厌学的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三、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端正办法指导思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必须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按照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课程;要研究新的学校、教师评估体系,在这个评估体系中,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转变厌学学生的工作做得如何等等都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真正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主,尽可能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干扰。

  转化学生的厌学现象,关键在教师。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会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让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可以做大文章,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关心爱护、消除障碍;深入了解、对症下药;捕捉亮点、正面教育;方法正确、时机恰当;善抓反复、确保转变。

  3、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增强转化力度。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形成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争取社会的重视、支持,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教育素质。家长的认识和素质提高了,就有利于配合学校、教师转化厌学学生和后进生。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