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三篇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去掉拼音读词语。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拓展活动
6.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提示综合性学习
最近你们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下来了吗?记了哪一些,和同学交流交流,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还要注意及时地整理自己记录的材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2一、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听读课文,正音正句
因为没有提前预习,课文也相对简单,所以就采取了教师读课文,学生听。然后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家是按照什么顺序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
2、认读生字词,重点指导“攀”字的书写,林中两个“×”,大手向上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时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的。(板书:爬山之前 爬山时 爬上峰顶后)
4、为什么是这种顺序?生答因为1-5段写的是爬山前;6-7段写的是爬山的情景;8-10写的是爬上峰顶后。
5、学以致用,和第67页“初试身手”栏目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跑步比赛”按照跑步比赛之前,跑步比赛中,跑步比赛后的顺序写。“过生日”按照过生日前、过生日和过完生日后的顺序写。
二、品读“爬山前”心理描写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爬山前的准备,如果让学生写“爬天都峰”,他们会写什么?
2、联系其他同题材文学作品,发现叶圣陶在爬山前写的是欣赏风景。
3、思考本文作者,在爬山前主要写了什么:生自读第读3-5自然段,找出作者进行了什么描写?
4、聚焦心理描写:
(1)哪里有心里描写?都是什么样的心理描写?
A、“我爬得上去吗?”——怕自己爬不上去,心里怀疑。
B、“真叫人发颤!”——很害怕,不敢爬山。
(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
A作者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峰——所以怀疑,怕自己爬不上去。
B作者看到陡峭的石级和从天而降的铁链——所以害怕。
总结:作者看到一处景,就产生了一种心理,看到另一处景,又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里活动的描写方法与只写心里活动的描写方法对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学生发现课文中语言更好,不能只写心理活动,因为不交代前面的景,我们不知道这心里活动为何产生。
(4)作者心里活动描写方法与“先集中写景,再集中写心理活动”写作方法对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
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啊,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学生分析还是课文中的语言好,因为看到的东西景物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要分开写。
(5)默写这段心理描写,让学生在默写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景一情,不同的景不同的情。这种有层次写心里活动的写作手法。
(6)学以致用,学习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用比赛跑步的图,假设自己是运动会或拉拉队员,想象当时的心理变化,给出评价标准。
一星:只写感受,不写对象。
二星:先集中写看到的对象,
再集中写心里的感受。
三星:看到的对象和心理的
感受合在一起写。
三、品读“爬山前、后”的语言描写
找出爬山前后的语言描写,一共六句话。
1、爬山前的对话。
(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什么?学生回答听出老爷爷对小朋友的怀疑,觉得他太小爬不上去。还听出老爷爷对“我”要爬天都峰的惊奇,我这么小都要爬天都峰。(板书:怀疑、惊奇)
(2)这种感受集中在哪个字?对比读句子
“小朋友,你也要爬天都峰?”
“小朋友,你要爬天都峰?”
学生品悟出一个“也”字,有这个“也”才让我们读出怀疑和惊奇。
(3)“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从这句话听出小朋友什么心里?学生听出小朋友对老爷爷要爬天都峰的怀疑,和面对老爷爷质疑的不服气,你老爷爷比我爷爷还大哩,你都能爬天都峰,我希望能爬天都峰。同样是一个“也”字,让我们读出小朋友的心情
(4)“对。咱俩一起爬。”这是老爷爷对我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2、爬到峰顶后的对话。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此时,他们又都是什么心情?爬上天都峰的自豪,和对对方的感激。(板书:自豪和感激)
3、观察文中六句说话句
(1)对比提示语和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五句前面都有提示语,只有一句没有提示语,只有说的话。
(2)那没有提示语,怎么能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从说的话的内容来区分。
(3)把有提示语的说话句放在一起,对比前面的提示语,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发现提示语里都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读者知道人物当时是怎么说话的。例如:我点点头,仰起脸,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4)学以致用,练写说话句
四、总结全文,品析写法
1、总结全文:
天都峰如此高,如此陡,让刚开始的我和也要都怀疑自己,都感到害怕;但是这一老一少,最后都爬上了险峻的天都峰,正是因为他们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所以爸爸会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力量。
2、品析写法
通过爬山前、爬山、爬上峰顶段落展示,提出疑问:在前一课《麻雀》中,我们说一件事情的发展和高潮要写得相对详细具体,中间段落也相对来说比较长。那我们来看看《爬天都峰》这一课,爬山前、爬山、爬上山顶后的段落分布。事情的经过和高潮怎么又写得很短呢?大部分的笔墨集中在爬山前和爬山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麻雀》一课描写老麻雀不顾猎狗的威胁,保护小麻雀,歌颂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所以要把老麻雀保护的过程写得很详细,越详细,越能体现出这种爱的伟大。而《爬天都峰》一课,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正因为有了一老一少的互相鼓励,他们的才从一开始的“怀疑、害怕”转变到后来的“坚定、奋力”。“爬山前、后”大量语言的描写反应的正是心态的变化,所以作者集中写了前后,而略写了中间爬山的经过。
得出结论:事情各部分的安排,是根据主题需要来定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级、链,攀”;会写生字“陡、链、颤、攀”;理解并积累“笔陡、石级、发颤、奋力、攀”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知道写事情时要交代清楚记叙文六要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知道课文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写清楚爬山前、爬山中两部分内容。
4.在阅读中感受“我”和老爷爷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勇气,敢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知道课文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写清楚爬山前、爬山中两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贴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学习第1自然段。
1.简介作者,齐读课题。
2.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写事情前要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2.交流。(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3.按顺序把课文2-10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将“爬山前”写清楚的。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站在天都峰的脚下抬头望,“我”心里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1)从这个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害怕、心理活动)
(2)为什么小姑娘会害怕?
(3)指名读,女生读。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锤,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找近义词理解“发颤”。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理解“笔陡”(随机板书: 感受)
(4)指名读,男生读。
3.齐读第2自然段。
4.教师小结: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爬天都峰的困难,作者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用不同类型的句子,写清楚了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3-5自然段。
1.师生配合读3-5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3个自然段写了人物的什么? (板书:对话)
2.学习“也”字。
(1)老爷爷为什么要这么问?
(2)小姑娘为什么要这么问?(板书:也、怀疑)
3.理解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点点头”。(板书:点点头、鼓舞)
4.齐读3-5自然段。
5.根据板书,师生配合总结“爬山前”的写法。
四、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动词和修辞手法将“爬山中”写清楚的。
1.同桌合作学习6、7自然段,梳理“爬山中”的写法。
2.选一组同桌交流。
3.学习“攀”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1)学生交流汇报如何记忆“攀”字,想提醒同学们怎样写好“攀”字。
(2)教师范写“攀”。(板书:用词准确)
(3)出示句子感受用词的准确性。读句子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扶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4.理解“手脚并用”和“像小猴子一样”,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
(1)做动作理解“手脚并用”的意思。
(2)体会作者如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姑娘爬山中的动作写清楚、写生动的。
(板书:用上修辞)
5.出示《麻雀》一课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齐读
(2)简单分析。
6.从作者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小姑娘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动作)
7.过渡: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老爷爷也爬过天都峰,在他的散文《上天都》中写出了他的爬山过程,我们来看看。(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
(1)讨论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爬天都峰的艰难。
(2)创设情境,读写迁移。
教师:虽然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我”和老爷爷都没有放弃,想像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补充。)
我会想象:
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但看见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向上爬,“我”会想( )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但看见“我”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他会想( ),当“我”和老爷爷都累得双腿打颤,走不动时,“我”会说:“( )。”
(3)指导朗读:是啊,天都峰爬起来是多么艰难,多么危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第7自然段。
8.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动词和修辞手法将“爬山中”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