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片段教学教案三篇
一、关注片段语言――引导品味
中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的的片段,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点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从中积累并移植这些句型片段,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更深刻地揣摩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中关键词语的教学。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形式,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说话,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从而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迁移。
例如:我在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语言突破口,一步一环,充分体现了中段学习的一个过程展现――由金吉娅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呢?引入第4自然段的教学,然后紧抓关联词“本来”、“后来”、“于是”划分成三个板块按事情发展状态依次展开。为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分三步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好铺垫,巧妙搭好梯子。第一步,范句引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句子,对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理清金吉娅的思想斗争过程,初步感知描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第二步,品析语言。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分析句式内部关系,自然过渡到句式中运用的关联词,体会应用关联词语的构句技巧,同时结合文本拓展资料,让学生加以角色体验;第三步,简要复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要复述中学会对这三个词积累运用。这样在螺旋式中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注重构段形式――指导仿写
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很有特色,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语言训练内容,而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这些又都是全新的,因此选择这些特色的语言点渗透学法指导无疑对他们以后谋篇布局和写作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片段构段的常见方式有总分(包括总分总、分总)、时间、方位、因果、递进、并列等等。以上所有的构段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段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乱句组段、模仿构段、启发说段、运用写段,使学生把学过的构段方式一种一种地过关,做到独立地、具体地写段,学生从训练中掌握了构段的方法、规律,而且把读段的知识技能迁移到习作中去,培养写段、谋篇的能力。
中年级课文中构段方式上较为典型的片段是总分式,它是由总述和分述的句子构成。像《香港,璀璨的明珠》的第4、5段,《白鹅》的3、4、5段,《猫》的第1段和第4段……都是属于总分段式。
在让学生学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写鸟多的第6自然段,教师可把它作为教学总分片段的突破口,可以组织学生这样来学习――
师: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这段话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写的。
师:请同学们看后面几句话,是怎样写出鸟的多呢?
生:从“鸟数量多”、“鸟蛋多”、和“鸟粪多”三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师:很好!作者先从第1句总写西沙群岛鸟多,接着后面3句围绕第1句分别从三方面具体写出这个特点。像这样的片段,我们叫“总――分”结构段式。
师:现在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发挥想象,完成填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 )鸟,有( )鸟,有( )鸟……无奇不有。清晨( ),黄昏( ),到了晚上( )。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把第5自然段描写海滩上贝壳的这段变成总――分段式。
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无所不有。贝壳大小不一,大的( ),小的( );颜色不一,有的( )有的( ),有的( )。
这个教学过程着力于使学生掌握总分句式的特点,既让学生把获得知识马上加以运用,进行强化,又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瞻前顾后,突出重点,培养创新。
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来培养学生对总――分段式的掌握能力。有时可以填写总分段,解决内容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可任选一个总分段,先让学生找出总起(结)句,然后布置学生填写分述部分所缺少的,使学生逐步学会能选择表达中心材料进行写作。有时可以扩写总分段,解决些具体的问题。中年级学生写作刚起步,不太会用具体的内容表达,因此可让学生多做围绕总起句扩写练习,逐步教给学生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时可以补写总分段,解决前后联系的问题。教学时可以给一个总起句,多个不同结尾,让他们补写中间部分,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懂得文章要前后连贯。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2——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王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王老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张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来:“南瓜”、“南瓜”……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 qiézi”、“qiézí”、“quézi”,王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王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 ,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3一篇文章中,片段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够无视这座“桥梁”的作用,不能够直接由句及篇,或者是由篇摘句,而要重视片段教学,还原文章的生命色彩,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重点片段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反复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对于一些较难读好、难以理解的段落,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在一遍遍朗读中进行理解,以逐步实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悟、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
例文: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鞋匠的儿子》)
教法:理解林肯所说的这段意味深长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一味地串讲也未必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先把句子读通顺,然后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最后去体会林肯的真情实感。
二、问题引路法
富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块磁石,学生能在不断求解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一个段落中提炼出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
例文: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海底世界》)
教法:教学这个段落时,教师只需向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海底的植物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圈圈画画来寻找答案,最后概括出这种差异的主要体现: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和植物形态的各不相同。
三、畅谈感受法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谈谈各自对文本的读后感受便是一种“最省力”的教学方法。畅谈感受的前提是深入研读文本,把课文读熟之后才能有感而发,此时,教师只需在一旁进行适当“点拨”。
例文:突然,一只个儿特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块似的把自己的胸部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扑打,第三次……(《天鹅的故事》)
教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文字,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在经过数遍的朗读之后,老天鹅的英勇行为肯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老天鹅特别伟大。”“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写得生动传情。”“我仿佛也感受到了身体的一阵阵剧痛。”……
四、字词突破法
许多段落都有一个关键字或中心词,这个字或词就是整个段落的灵魂,抓住了它,也就抓到了教学的“牛耳”,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教学就会轻松自如。
例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逸、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法:教学这个段落时,可以紧紧扣住文中的“离不开”来进行:“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在文中具体描写了在自由漫步时、夏天公园里、普通百姓家、集会庆典时都会有美妙的音乐伴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
五、巧设填空法
填空具有思维的指向性,教学时,我们不妨以一则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填空来串起整个段落的教学。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感,使课堂生机盎然。
例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包公审驴》)
教法:教学时,可设计一则填空:“那可真是一头驴呀!”以此来统领整个段落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并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解答,他们能感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健壮的驴、漂亮的驴、珍贵的驴、有用的驴……
六、想象画面法
中国的汉字就是神奇!单个的方块文字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便形成了完整的句子,这些句子所反映的是有意义的内容与形象化的画面。对于抽象的文本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并通过画面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文: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特殊的葬礼》)
教法:学习这段文字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认真读一读,然后说说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枯竭……”在自由交流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再创造。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