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讲课稿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科学,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对于概率的研究,在教学中多结合实例,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例如在进行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教学时,我要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四张不同花色的扑克牌,游戏规则是两个人玩牌,将牌洗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两张,如果花色相同算第一个人赢,不同算第二个人赢,两个人赢的概率相同吗?如果你认为不相同,哪个概率更大些呢?它们的概率各是多大呢?开始同学们大多都说概率相同,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不同。此时我并没有对他们的结果做出判断,而是开始做游戏,并强调游戏的随机性,把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二十次,记录下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得到两个人赢的次数,从而得到两个人赢的频率,由统计的结果来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所有的等可能结果,用列表法展示出来,这时学生们就明白了它们的概率为何不同。

  所以,初中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强化计算,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才知教材魅力无限。深入解读课标,明晰知识结构,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专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一,说课标,说《统计与概率》专题的总体目标和第一学段目标及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二,说教材,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1、总体目标: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发展创新意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2、第一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新课标将“掌握”变成了“了解”,降低了要求。而且把“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这一目标放在了第二学段。)

  数学思考: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类比,此处降低了要求。)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3、第一学段课程内容: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原课标中要求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新课标此处不做要求)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新课标中此处不做要求,而且新课标中把可能*的知识放在了第二学段。)

  新课程标准根据“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

  ①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下、二下、三下安排统计的教学。

  就现行一年级数学教材来说,将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将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为“分类与整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将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后移。

  二、说教材

  (1)编排特点(所教年级)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转载 于:wWw.DyhZdl.cn :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统计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2).编排体例:

  课例的设置包括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主干系统包括课例和例题,例题基本上是由主题图、导入框和情景问题组成。辅助系统内容丰富,包括:做一做、练习题。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统计知识部分:包括分类、统计表、统计量和统计图

  分类出现在一年级上册

  统计表是出现在一下的单式统计表和出现在二下的复式统计表。统计表数据呈现暗示学生可以根据表填图,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统计图来填表。

  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中位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众数》出现在五年级下册。

  统计图的知识贯穿在小学各个年级。

  一年级上册: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下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分析、判断、预测》

  概率方面:

  三年级上册:《可能*》,概率的起始部分,只停留在质的体验上,为后继可能*的大小、等可能*打基础。

  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从三年级上册的定*向定量过渡,培养概率思维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事物。

  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知识反映出的阶段*与发展*的设计特点是非常清晰与明显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是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第一学段内容是第二学段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学段内容是第一学段内容的螺旋上升和自然发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普及*和发展*,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现实。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能否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能否确定自己的方案。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科学界已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情商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要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在评价语言上,注意采用鼓励*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个*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我们一小每班都建立了qq群,老师和学生也建立了博客,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也是非常可行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

  (1)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都是文本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第一小学班班有电脑,有多媒体设备,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制作内容丰富、情景生动、有实用价值的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表,在家里调查水费、电费等,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4)开发利用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成*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学生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回避,要把这些错误信息看做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都是生成*资源。

  数学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以上是我对《统计与概率》专题第一学段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难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讲课稿】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