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食品安全(food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产、流通环节都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文章从法律制度和监管、企业与消费者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严格执法奖罚分明,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作者简介]黄若君,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5-0013-0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持的“2012中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最不满意的项目中,食品安全位居第二。可见食品安全已成为老百姓迫切关注、亟须改善的核心问题。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牵动着每个人的大脑神经。尤其是近年来问题牛奶、地沟油、注胶虾、转基因油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入手,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关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与检测网市场部经理李峰曾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大致分为如下几方面:(1)食品安全问题频发;(2)食源性疾病和群体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频率高;(3)食品质量不合格;(4)食品保健品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恶性循环;(5)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6)不达标问题的突出现象:(7)企业的道德滑坡,(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8)监管部门人员配备不均、检测经费有限直接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在加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也在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引发全社会食品安全恐惧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但就是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固然源自食品生产加工商的诚信与道德,还有生产加工技术上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与政府的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农副产品,农副产品从种养、收获、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直至到人们的餐桌上,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一)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产品污染

   农副产品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和兽药,而化肥、农药和兽药等生产资料因其质量和使用不当都会导致农产品化肥、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或其他产品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兽药残留可存续时间都比较长,不仅造成当季产品安全问题,还将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后续产品污染。

   (2)农业生产环境被污染造成的产品污染

   农副产品从种养到收获需要经过自然生长过程,其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由土壤、水和气候等要素构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采掘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自身形成的化肥、农药、兽药残留污染,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生产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威胁已经到了严重程度。比如2010年海南水胺硫磷污染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灌溉用水。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已有众多河流、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根据近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这些被污染水体和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度严重,并且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近来出现的“毒大米”也主要是因生产环境被污染所致。由于食品被污染,进而将会导致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比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化肥、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等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这种源头性污染都将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与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它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食品加工过程造成的污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人们消费食品的习惯逐渐由初级农副产品为主向加工食品过渡,当前加工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食品加工过程,因加工设备、加工工序与加工技术落后,以及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等),不合理和违法使用色素、添加剂,加工场地的环境严重污染等等都将产生加工过程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严重的将形成有毒食品。

   3.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前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屡禁不止。这些违法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经营轻管理,重生产轻卫生,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消除将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二)流通过程形成的污染

   食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需要经过收获、加工、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多道工序,在这过程中,由于收获、加工时间掌握不好与遭遇不好天气,或使用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或储藏不当,或不合理的装运,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存与运输设备与技术等等众多因素,都将造成产品腐烂变质或被污染或造成破损等而产生产品安全问题。 三、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法律制度和监管层面分析

   1.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一些现有的标准不统一,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缺陷

   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各职能部门之间就会出现争着监管和重复执法的现象,或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些现象将导致监管不力和执法不严,从而给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博弈空间。

   3.监管人员渎职与腐败

   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违法经营企业和黑心商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外,还和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官员的不负责任、不作为,或者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是收受贿赂、钱权交易,或者是渎职行为有密切关系。这种种行为交织在一起,使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化,查处起来困难重重,阻力非常大。

   (二)从企业层面分析

   1.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

   我国的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登记注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近45万家,10个人以下的小作坊、小工厂占了80%。登记注册食品经营单位有323万家,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有210万家,种植养殖环节依靠的还是2亿多分散农户。在目前企业和个体生产者诚信理念缺失的情况下,加上监管不到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

   2.恶性竞争使然

   恶性的竞争导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生存下去故意制假造假,违法增加添加剂的含量,制造各种有毒有害食品。比如为了取得价格优势,企业必须降低成本,从而促使企业使用劣质的原料和违法添加剂,使其能够降低销售价格,排挤其他质量正常的产品,生产“劣质驱逐优质”的效果。

   3.利益驱动

   逐利性是产生食品质量问题的最根本性原因,它会使企业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为了利益这些企业会往牛奶里掺杂使假,以狐狸肉充当羊肉。只要能够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欺骗公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者利益也在所不惜。

   (三)从消费者层面分析

   我国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这也是引起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1.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

   我国众多的消费者因收入水平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又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不高,部分消费者往往只图便宜,不去考虑食品的质量和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过去这些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吃也不会有事。在这种心理的支持下,比较便宜的问题食品就有了市场。

   2.消费者乏科学养生知识

   我国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和生态养生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因问题食品导致的疾病,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较为先进的国家比如美英等国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制定完善的标准、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一)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

   1.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和标准的研究与消化,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法治经验,在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从立法上确保食品安全:一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评定标准;二是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在法律责任制度设计上能够起到促使违法者不能违法、不愿违法和不敢违法;四是加强权力监督,防止监管人员渎职与腐败;五是在立法上要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深入开展食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优势获取竞争优势。

   2.建立全新的食品安全体系

   要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是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来完成的,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缺陷,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改革食品生产加工归属多个部门监管的状况,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食品生产加工业一体化管理机构和监管制度,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和有效施行。

   3.加强和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缺失是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要尽快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以防范和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行为失范或违法经营。

   4.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行政监管、执行不力和腐败导致公信力下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要尽快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一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并制定具体监管指标体系,要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落实可操作的具体保障措施,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二是要加快食品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严防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渎职和腐败现象,确保食品安全能够令行禁止。 (二)严格执法奖罚分明

   对违反《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在立法上规定严厉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在执法环节各级食品质量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坚决查处,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促使惩处能真正产生对不法生产经营者的震慑作用。而且严格执法必须常态化和制度化,不能只是运动式的,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有力打击和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确保产品安全,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前面阐述了分散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应对的办法是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通过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优势的同时,可以稳定产品质量,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四)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

   当前的事实状态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消费者又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和安全消费意识。这种现象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就缺乏科学根据,这与我国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根据有关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市l863名消费者的调查,50%的人表示在选择日常食品时不会特别关注食品安全,70%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安全食品的辨别知识。针对上述问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全面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和安全食品辨别知识,尽快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安全食品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2.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做到有效预防

   食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环节多种多样,生产程序复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提高消费者的防范能力,防止因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害。

   3.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与普及,让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和法律救济制度和程序,争取将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尽可能做到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有毒食品造成的损害。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也关乎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加强法制建设和企业商业道德建设,做好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标准,强化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文彦,陈景收.食品安全刻不容缓逾六成网民表示遇问题食品选择忍耐[EB/OL].人民网,2012-02-29.

   [2]史竞男,胡浩.打好“保胃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食品安全[N].新华社,2012-03-01.

   [3]古红梅,刘婧娟.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分析及其法律规制[J].河北法学,2012,(7).

   [4]刘丹松.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与分析[J].当代法学,2012,(2).

   [5]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6]尚代贵.食品安全的法律分析[J].消费导刊,2009,(1).

  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品味、注重生活的质量,力求活得精致,对食物的要求上也是这样,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外观,那些外观精美的食物更能获得人们的芳心。此外,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也更加看重,力求健康和养生,“绿色食品”、“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鉴于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监管;食品安全管理

   一、相關背景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逐步提高的人们生活水平。伴随着这些成就的取得,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问题,从而对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过程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高的关注和相关要求,不断迫使政府、食品制造企业等主体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方面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承担更多的责任[1]。

   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比较大的如“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这类事件具有较大的曝光率,牵扯到的相关主体利益也很复杂,让人们变得恐慌,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留下了相关隐患;另一方面,这些事件也起到了警醒作用,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进行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国家的监管部门也加强了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但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二、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存在的不足

   食品安全信用不健全。在当代社会,信用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举例来说,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用社会,在欧洲这种发达国家,信用十分重要,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任、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等。在西方有些国家,失信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一个人信用不好,他会失去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难以使用公共基础设施等,这会对人们形成震慑作用,从而更加注重信用的培养。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大多是食品企业违法、违背道德、不承担责任、违背信用去追求利益,归根结底是我国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即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健全或者可以说是缺失。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不讲诚信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成员甚至见利忘义、丧失道德底线,不惜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来追求个人利益,而这大多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如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等这一类重要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2]。

   食品质量监督体系与实际脱节。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多部质量监督法律法规的颁布,如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食品、工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职责及法律责任进行相关规定,200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等的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进行确认、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部法律的颁布,王卫东、赵世琪在《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文中提到了我国法律的一般存在情况,法律虽然多,但是很多质量监督体系的文件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履行,这是因为这些法律文件和规范大多是按照国际标准或者相关的实验研究标准,却缺乏对我国食品企业的实地生产过程考察,从而使我国食品企业很难达到标准或者说这些文件与实际情况脱节,难以得到充分的实施参考作用[3]。

   三、相关建议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原因还是在食品制造企业身上,一些企业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抱着侥幸心理生产问题食品从而获得金钱利益。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还是要从问题的源头——食品制造企业身上来找到解决办法。正因为信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有关的信用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具体的举措便是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让政府与社会进行合理分权,政府要把一些权力下放给社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这种内部化的管制,从而进一步建立对消费者负责任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信息的透明度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是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所以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还要加强诚信信息公开,实行诚信分类监管。

   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文件很多,但是与实际脱节这个主要问题也是存在的且不能够被轻易忽视,所以加强政府的科学管理作用显得十分的必要。张晨博在《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中就提到过政府有关人员应该深入到食品企业的内部进行实际考察,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只要是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检测,找到行业食品安全可以达到的一般标准,结合外国标准和我国的科学研究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符合我国实际的食品质量监督标准,并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督体系。着重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调控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杨爱萍,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3]王卫东,赵世琪,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中国调味品,2010,(6).

  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及各种获得食品安全认证的食品正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这些认证标识有何含义?又应如何解读?笔者对不同的认证进行了对比与介绍,以期帮助消费者提升对食品安全认证的相关认知。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及各种获得食品安全认证的食品正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在商场、超市购买食品时,消费者经常会看到带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字样的标识。这些标识有着怎样的含义?又应如何区别?食品标签上写着“本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又是什么意思?对此,很多消费者存有疑惑,故笔者对这些疑问进行了逐一解读。

   1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以上三类产品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有着各自的定义,且使用不同的标志,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定合格的未经加工或经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且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的规范进行生产加工,并经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

   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哪个更好?

   “无公害”是基本要求,“有机”是最高层次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安全食品,而安全也是这三类食品突出的特性,它们从种植、收获到加工生产、运输及贮藏过程都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从而保障了食品安全。这三类产品都通过了专门机构的认证,有与自身特有名称相配套的特殊标志,对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过程控制、技术要求、最終产品安全质量都配有一套相应的标准。

   如果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置于一个金字塔内,则无公害农产品处于最底层,中间层次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则是位于最高层次的产品。也可以这样理解——无公害农产品是基础地位,绿色食品处于发展地位,而有机食品则处于理想地位。

   虽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通过了认证,但采用的标准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绿色食品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食品的标准更为严格,而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显然,这三类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的技术难度和要求是从低到高的排序,其中有机食品的要求最高。

   鉴于此,三类产品的价格也就分出了高下。无公害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其产品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绿色食品中有约70%为加工产品,约30%为初级农产品,因此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高10%~20%;有机食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但有机食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农产品50%甚至几倍。这也是消费者通常在超市看到一把普通菜心7~8元,而有机的菜心则15~20元,普通大米的价格在5元左右,而有机大米的销售价格则达20元/斤的原因。

   3食品标签上声称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体系认证是什么含义?

   HACCP、ISO22000体系认证是企业依据相应标准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所获得的相关标识。

   通常来说,超市食品标签上粘贴的认证标识种类并不限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三类,消费者注意到有些食品标签上还注有“本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字样,这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具体含义呢?

   HACCP是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方法,也是一项确保食品生产过程及供应链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污染的安全管理工具。HACCP管理体系能够对显著危害进行鉴别、评定、控制,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适用于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该标准包含HACCP原理,在整合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提升,使其成为一个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并可以更好地与质量等其他管理体系整合。

   企业通过HACCP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表明食品企业按这两大标准建立了企业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危害进行了识别和控制,在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关键控制点监控等方面有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获得了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与产品认证不同的是,HACCP与ISO22000认证属于企业管理体系认证而不是对产品的认证,企业不得在其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只能在产品包装上用文字表述本企业通过HACCP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代表企业在管理上采用了先进标准,运用了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除上述各类食品认证外,超市预包装食品标签上还有SC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这又是什么?区别于上述认证,该许可证是政府强制性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要求,适用于加工食品,不适用于初级农产品,也就是说未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以上是对消费者常见的食品安全认证信息的粗略解读,希望能为百姓的食品采购提供帮助,帮助百姓明白消费,安全购物。

   参考文献:

   [1]吕玉莲,《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发展特点、认证以及建议探讨》(农技服务2017.8).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管理办法》(2016.5).

   [3]刘竣岐,《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间的区别》(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