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流言与科学

 吃绿豆包治百病?吃什么补什么?咬断舌头可以立即毙命?……等等流言经常在出现在人们的身边,而经过不分辨真假的读者们转发后,这些流言得到了扩散和传播。针对各种流言的真假难辨,让普罗大众也是“找不到北”,甚至是被这些流言蒙骗而上当,蒙受损失。为了对这些不实的流言进行分辨和阻止,一系列组合拳“横空出世”,果壳网的流言百科和谣言粉碎机对各种流言的真假进行分辨和辟谣,北京地区还上线了辟谣联盟,央视的一档节目《是真的吗?》也对网络上流传范围较大的一些流言和说法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澄清是非曲直。

而这几天有关马航MH370航班失联的信息成为了很多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中炙手可热的话题,围绕着航班为何失联的一系列信息不断地“刷”这我们的屏幕。我们一方面对该航班上的乘客牵肠挂肚,希望尽快找到失联的航班,另外一方面是不是也无形中或者说不走自主地传播和转发这一些不实的信息呢?这些不实的信息可能会给乘客的家属带来各种困扰,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信息来源的庞杂让关注这个事件的人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似乎官方可能也对这些流言束手无策,正如一个信息所说的,“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一直在路上…媒体一直在丽都饭店…我们只能一直等一直刷…”,对有关马航失联的一些不实信息,我们真的希望知道哪些真,哪些假。这既是给家属的一个交代,也是净化传播环境的一个方式,更是对失联航班上乘客的一种尊重。他们不应该是流言传播的对象和受害者。

说道流言,Gordon Allport和LeoPostman在《流言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Rumor)中说过,每个流言都有观众(every rumor has its audience)。而流言也和科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流言进行粉碎和制止。Massimo Crescimbene等人发表过一篇名为《流言的科学》(thescience of rumors)的文章,其中就谈到了流言方面的一些问题。

流言的历史和认识问题

流言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甚至在远古时代,流言、八卦和骗局就流行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无论其初衷是好是坏。The goddess Fame就是一个例子。年轻且冲动的女神,翅膀遮盖着双眼、口和舌头,不断地大声呼喊,传递这好消息和坏消息。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就代表着所产生、传播并获得人们信任的流言并没有区分真与假,并且可以随意地夸大和歪曲事实。其他类似的流言还有很多,比如1938年10月30日,CBS(哥伦比亚广播)的一档节目《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就描述了外星人入侵,从而引发了广大听众的恐慌。该节目播出六分钟之后,各居民家中空无一人,大家都纷纷挤到教堂中,还有人大哭小叫,在大街上撕扯着自己的衣服。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繁荣,流言开始无处不在了。“人类到底有没有登上过月球?”、“希格斯波斯子关上帝什么事?”、2011年10月21日地球要毁灭、以及2012地球毁灭的谣言。现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很多流言和谣言,科学家们也一再对这些流言和谣言进行辟谣,似乎一些工作陷入了一个怪圈,流言出现、辟谣、新的谣言出现、再辟谣…

该文的作者们认为在谈论流言的时候,首先要理解有关认识论的一些哲学问题。认识论源于确定的知识、科学(certain knowledge, science)以及话语(discourse)。用大白话说,认识论处理的是一系列科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在古代哲学中,观点指的是不确定的知识。所以关于流言的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科学与什么不是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或者说是把科学与伪科学及宗教区别开来的困难问题。如果要举例子的话,我们还会面临着下面的问题:事实(truth)更接近科学还是更接近人们所信任的?我们如何获得科学的事实?科学事实可以在科学共同体大部分人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吗?那又该如何考虑少数人的意见以及分歧的看法呢?既然流言传播的是普遍看房,那科学又应该如何来对抗流言呢?

对流言进行科学研究

在1940年,美国有关二战的流言就开始传开了。而美帝政府担心这些流言会产生不良影响(实际上美国在1941年12月才参战)。为了对抗这些流言,美政府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而同时社会科学家们开始对流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波士顿诊所(Boston Clinics)收集到的数据,《波士顿先驱报》每周日都会对过去一周最流行的流言进行公布,并且在头版拿出一个专栏来对这些流言进行辟谣,这颇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言百科或者辟谣联盟的工作,看来我们找到鼻祖了啊。

在对二战期间的一些流言进行了一些研究后,1947年Allport和Postman出版了《流言的心理学》一书。他们的研究也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毕竟原先躲在象牙塔里的科学成为了和现实打交道的科学了呀。虽然流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过去是,现在可能是从一个屏幕到另外一个屏幕了),但是媒体还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两位作者认为流言有三个基本特征:口口相传;提供了与人、事或者情况相关的信息;表达或者满足了某些人的情感需求。与此相关的是在界定流言方面的几个关键因素:曝光(口口相传,被媒体在放大)、内容(在公共领域中,与私人或者琐事相区别)以及收听(因为满足了情感需求而在人群中广为传播)。作为Allport的学生,Robert Knapp根据流言的内容把流言分为三种类型:不可实现的梦想的流言(白日梦流言pipe-dream rumors),这反应了公众的愿望和预期的结果;鬼神的流言和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流言(鬼怪或者恐惧的流言 bogieman or fear rumors),这反应了大众的恐慌和担心;导致分歧的流言(挑起纷争的流言 wedge-driving rumors),这个流言的目的是对同盟关系进行破坏。

同时Knapp认为负面的流言比正面的传播更容易,这应该很明显。同时2013年也有调查显示,很多网民倾向于相信和转发负面消息。对于流言持续的时间,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区分,比如普通流言和预见性流言(visionary)。预见性流言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因而持续时间会更长。当然也有人认为流言对恐惧和惊恐具有支持和辅助作,在这种情况下,流言的功能就是预防性的,并且在灾难性事件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功能。

流言的影响力和强度

2004年,Prashant Bordia和NicholasDi Fonzo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网络上社会互动中的问题解决:作为社会认知的流言》,他们认为流言的传播可能预示着“阐释的集体过程”(collectiv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而在这个对问题进行集体解决的过程中,任何流言都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流言的产生、自发地产生观点,并基于此产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兴趣丧失。

在反复提到的《流言的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们还提出了流言的基本法则,在这个法则中,流言的强度(R)是和话题的重要性(i)以及模糊程度(a)相关的,用公式表达就是:R~i*a

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则认为流言的强度是焦虑和不确定性间的一个复杂函数,它可能来源于个体的内心状态,也可能来自与外部,甚至来自于二者的交互作用。

与流言抗争到底

流言这么多,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但是抗击流言并非是小菜一碟。这方面的建议也不多,比如:不要相信来源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我也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吗?不至于一棒子都打死啊。);核实一下这个信息从何而来;不要给任何信息赋予先验的权威性;提高个人的科学致死;时刻保持批判的怀疑主义并加强个人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在抗击流言方面,一些所谓的工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立法层面以及传播-教育层面。立法层面自然不用多少,也即是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散步流言和谣言的行为,已经有不少人因为这个事情被关进了局子。因为他们随意散布和制造的流言会影响社会稳定。而在传播-教育方面呢,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或者说行动者就包括:传播,科普和科学教育。作者们认为科学传播是科学共同体通过期刊杂志发表的信息,而科普是针对普罗大众的科学知识。科学期刊或者文章的发表应该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以确保其可信度,所以不实的东西应该不太可能出现在这些刊物中,当然也有伪造数据的人,但是这属于科学欺诈的范畴,这里不过多地评论。但是流言并不能完全地被杂志,期刊,报纸,网络等规避掉,同时它们也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君不见张悟本红极一时的时候,有多少媒体围绕在其左右,为期摇旗呐喊,讲座,出书……

因而,在抗击流言并传播真实可信的科学信息中,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科学新闻的质量,对科学新闻记者进行恰当的培训,而是科学家必须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而至于科学教育,也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该为学生提供方法论的培训,以促进他们进行观察、掌握现象学的方法、形成批判式思维。同时也改变凡是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非黑即白式做法,同时把科学的可靠性、精确性和深度的内涵(态度,方法,精神,理性等)融入到科学传播中。

意大利哲学家Giulio Giorello曾就科学发表过看法,大概意思是:科学事实只不过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一种陈述,它也可以被其他科学事实舍弃或者替换,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验以及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的记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关心的并不是拥有多少东西,而是我们所做的努力。我研究的东西,你也可以研究,因为任何有能力理解并愿意对此进行研究的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经历。科学是大众的,也是可以让每个人进行验证的。如果它是可以被控制的,是大众的,那么它也是可以传授的。

这涉及到与科学以及如何研究科学相关的四个主要观点:

一是确保科学数据的客观性,把数据从过程和解释中分离出来,以便其他人也可以对此进行验证,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怀疑的重要性,以便科学真的是以事实为目标;三是知晓如何教授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一个认知过程,它开始于经验,对现象的观察,对机制、意义及各方关系的质疑,以确保学习有助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四是科学的人文维度,在个体层面来说,科学是认为的活动,因而受到人类经验的塑造,而作为一个集体性的活动,科学必须属于所有人。

结语

流言有其发生的各种环境,有传播途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而流言也是一个普遍性现象,自古有之,国内外也都存在。流言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更多的层面还是心理作用,因而对流言进行抗击也需要多方联手,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都承担着责任,这也是流言百科等辟谣平台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面。

在马航MH370失联方面,希望能够早日有确切的消息,不再有更多的与此相关的流言刷我们的屏幕,同时也呼吁各位不要转发不实的流言和传言,这也是对失恋航班的乘客以及家属的尊重。

 

参考文献:Massimo Crescimbene等人 The Science of Rumors

你可能想看:
标签: 科学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