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我想针对科普3个方面的问题,简单谈点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1、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2、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哪些?
3、如何进行科普?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呢?
从范围上讲,可以说,我们国家当今需要各个方面的科普,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也都很紧迫。
从内容上讲,社会需要“科学”的科普,这也是科普很重要的方面。需要正确的知识,需要科学的知识。我们要杜绝没有科学证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臆想杜撰的知识,哗众取宠的知识,欺骗大众的知识(其实这些都不能算知识)。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正确的科学知识如果不去占领科普阵地,那些错误的、杜撰的、毫无没有根据的所谓“科学”信息或者打着“科学”的外衣的信息,就会充斥网络,迷惑大众,欺骗大众。
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哪些人群?
应该说所有人群,每一个公民都是科普的对象。不要局限在中小学生,也要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工人和农民,广大农民是一个非常庞大继续科普的一个群体。还有科学家群体。科普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每个年龄段都是科普的对象。即使科学家,在一个领域是专家,在另一个领域就是被科普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科普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科普规划。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普活动?
国家要加大投入。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科普单位要有规划和计划,要有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科普是一个长久持续的任务,不是一个时期,不是某个群体,也不是一代人。
我们要号召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科普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从第一届培训班我就呼吁科学家要参与科普活动。科学家要去进行科普讲座,要进行科普写作,进行科普创作。科普创作应该作为科学家的责任。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至少应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其意义和应用前景让大众理解。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服务大众。
要根据随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对大众进行科普,如前些年的三聚氰胺、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日本地震核泄漏和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等安全和防护措施,以及各种人类健康保健等问题等。
社会需要科学家站出来的时候,科学家不能沉默,真正的专家要敢于站出来,敢于说真话,说科学的话,如转基因与食品安全问题,营养品和保健品问题。不能总让大众徘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如否的问题上,更不能相信绿豆汤、长茄子包治百病的神话。
同时我们要注意,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如青少年,要挖掘和发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树立追求科学、践行科学的理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对于中老年人,需要消除他们脑海里一些固有的错误的老观念,树立科学的理念,健康理性科学地生活。
科普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不是局限于一些传统的知识。要把最新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众。科学家在介绍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的时候,在对大众说明白科研成果的意义的同时,还要说明白其局限性。很多的科研成果离大众所期望的实际应用还很远很远,路还很长。科学家的实验对象可能是果蝇、老鼠、鱼、鸟或两栖爬行动物,实验过程也会有很多控制条件,实验结果和结论是有条件的,等等,要把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局限性告诉大众。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科学有极限,科学不是万能的。
所以,科普工作要牢记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传播科学知识,二是要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第二个方面当今社会更需要。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得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变了样。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方面的统一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理智地分析和对待一些不科学甚至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欺骗的事情。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说:“科学传播与科学家做研究工作是同样重要的事情,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是科学家不应该推托的一种义务。科学家不要把科学当成你欣赏的花瓶,而要让更多的公众理解,改变他们的未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我们要让大众知道和明白,科学是一种个人素养,是一种生活理念。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性生活,健康生活,自信地生活,科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是科学是有局限性的,有时代性的,科学不是万能的。相信科学,利用科学,但不迷信科学。
科普工作在我国任重道远。
我们学界有责任,我们科学家有义务。
(说明:第三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 2013年9月22日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班。本文是开幕式上的应邀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