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逼孩子”?
(“小坏蛋”在滑冰时摔倒了,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爬起来了)
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便“逍遥游”去了——怎么着,中华传统文化里就没有“逼”的源头。然而,后世者妄用孔孟之道,所谓“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去逼他(她)是成不了才的。
尽管现在都到2016年了,相去公元元年都快过了2016年,人类早已飞向了太空,建立了地外文明,可是中国人骨子里在想什么呢?非富即贵,就是说,当不了富翁,也得做个权贵。所以,孩子们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功利色彩之浓不言而喻。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生怕孩子没有一技之能,将来难以独立于世。而孩子童年的快乐、少年的情怀、青春的梦想,等等,都似乎只能按“既定的目标”来。中式思维,并非孔孟之罪。孔子和孟子成长的过程,仿佛也是开放式的,譬如他的“窈窕淑女”。
说起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都是被“逼”的,当然此“逼”非彼“逼”,把人“逼”到了墙角,自然会起来“造反”——现今青少年的逆反心态,何尝不是被“逼”出来的呢?!
八九岁的孩子跳楼,十七八岁的孩子也跳楼,为什么?过去的四五年间,我身边这样的事例已不下四五起了,有谁真正在意过?又有谁为之改变过?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仍然要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修缮自我,直至生命的终结。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孩子当然也一样。要允许孩子有不足,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他们有自我的判定权——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生养了他(她),更要懂得珍惜与他(她)一起成长的美好时刻。
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我们不希望我们有错误。所有的家长都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学会“进步”的,可以说,是孩子完善了我们的人生,或者不足。对于孩子,我们是示范者,是引导者,是呵护者。能否用光明照亮他(她)的前途?关键在我们怎么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逼”孩子做我们都做不到的事,不要“利用”他(她)对我们的“爱的信赖”。孩子是我们的,但更是“世界”的,所以“道法自然”也没有错——顺势而为地引导孩子向前进,一天一天地好好成长,学会快乐,学会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肯定比“逼上梁山”的好!
庄子幻想过得“逍遥”,我们渴望活得自在,这些并非遥不可及。此生此世,只要是我们愿意去做的,努力了,总会有所收获。
这样走下去是一条路,那样走下去同样是一条路,不是歪路、邪路就好。路,终须孩子自己走,我们也一样,走过了方知好不好——凡是地上的路,或者走向太空的路,正因为有人去走,所以才成了“道”。
不管我们放不放手,孩子终归会自己选择,最好的“教育”也在于:让他(她)独立行走。
这是才子说的——谨以此文纪念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