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 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
薛定谔之‘生命之问’
在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应该算是DNA的一段‘苦尽甘来’的日子。如果说艾弗里指出引起转化现象的是细胞内的DNA分子,而不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蛋白质的理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有人质疑的话。那么,另一位伟大探索者的出现,则进一步为为DNA的研究与发展开启了更广阔的前景---他就是被称为波动力学之父的薛定谔!出人意料,埃尔温?薛定谔这位已经功成名就的力学家,后来又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那本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一书。这本从物理学到生命科学的跨越式著作,在当时来说,这真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书,可以说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非常难得的是,当生物学在显微镜下都无法再深入进微观世界时, 薛定谔利用理论物理学的原子构造和量子力学的思想,想象生物最微小的结构。此外,书中体现了对科学领域与精神领域交集的思考。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哲学思索。它从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应用到对分子生物学的思考,并得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基因中存在一种微型密码,以及基因遗传性状的持久性。这种跨学科式的创想,打开了分子生物学新的发现之门,也直接引发了后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正是由于薛定谔书中这些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的观点,使得一批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投身到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洪流中,掀起了对DNA的研究热潮。
薛定谔的经历
薛定谔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荣誉教授,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
薛定谔的科学成就
物理学方面,薛定谔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194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