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清华、北大?事实已给出了答案
其实说到这个科举制度,对于我们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毕竟离今天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不过倒退个几百年,这可是当时很多青年人为之奋斗终生的梦想,这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不过您知道一介书生从一个秀才,到考上状元,最短要花多少年的时间吗?而且所有参加考试的人中才一个状元,可想而知状元的含金量有多高了吧。然而如今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名额都有几百上千人。
最后一个状元试卷真迹
可以看出状元的字迹媲美书法家,其文采及才能更是当时的顶尖。所以说,不要认为科举考试只是背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就可以了,四书五经只是一个最低的标准。要想考取状元,必须要真才实学和天赋的。
一般的来说,想参加考试基本上只要自认为能力可以了,那么十三四岁就可以开始考了,如果说这次没考上,那么下次还可以接着考。秀才考试分三场,第一场在报考人的所在县,在当地就可以报名考孔庙进士题名碑试了,考中的第一名叫做“县案首”。
如果第一场通过了,那就可以报到府里去参加第二场考试。这个府就相当于现在的专区,考上的第一名叫做“府案首”。但是这两级考试通过以后还不算数,还不能称为“秀才”。
为什么呢?因为清朝也好,明朝也好,朝廷都会往各省派学政,学政是三年一个任期。那么学政来了以后,他会在省内各府巡回,等到他轮到某个府的时候,再由他出面组织通过前两场考试的人参加考试,这个叫“院试”。只有中了院试的人才能称作“秀才”,顺便说一句咱们现在叫“秀才”,这是个俗称,实际上人家在当时的称谓叫“生员”。等拿到“生员”资格了,这才算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级。
够累的吧?别急,后面还有呢。通过了院试,那么第二级考试是什么呢?就是到省里去参加考试,这个考试叫“乡试”。千万别误会,“乡试”可不是在乡里,人家是在省城。这种考试三年一回,由于乡试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也称之为“秋试”。参见这个考试的必须是生员,但是您可注意了,有生员资格的人不见得能参加这个考试。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次乡试之前会有一个资格考试,这个叫做“科考”。这个科考分六等,入围一二等的人,才能去参加乡试。明清时期,每个省三年录取的名额是固定的,比如说南京地区,明朝的时候每次参加资格考试的大概会有一百多人,但等到人围时仅有三十个人,基本是按照三十多比一的比例录取的。通过乡试考试的人称为“举人”,等拥有了举人的身份,经过了木省的核查后,才有机会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是由朝廷的礼部主持,所有又叫“礼围”,这个考试也是三年一次,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闹”。那么这次考试中头名的,才能被称为“状元”。
所以这么三年三年的算下来,一个人从开考到高中,就算一帆风顺也要经过十年的时间,更何况参加这么严格的考试有几个人能轻松过关呢?所以一般熬到皇榜提名的人,最少也得三十左右了,这在古代基本算是大龄了。
但功名到底是功名,他的好处完全值得人们为之奋斗。且不说高中状元,就是拥有一个秀才的名分,那也是一种值得炫耀和仰仗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