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特征及缺失研究

   摘 要: 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为研究背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新闻报道为个案,探讨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呈现出的特征,提出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的缺失。通过上述分析为新媒体更好地发挥科技传播功能打下理论基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6128508.htm
  关键词: 网络媒体;科技传播;神十报道 
  中图分类号:G206.2 
  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离不开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今,新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2013年最新发布的《深圳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前四个主要渠道中,网络占80.86%,书籍占63.69%,与人交谈占54.1%,电视传媒占52.7%。显然,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最主要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 
  以此为背景,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媒体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科学技术信息、普及科学知识。 
  1 我国科技传播新媒体的分类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传播的网站纷纷崛起。据业内专家称,目前商业门户网站、频道以及包括栏目在内的科普网约有400多家。我国的科技传播新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各大门户网站中的科技频道,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等均辟有科技频道。 
  二是专业的科技传播网站,例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北京科普之窗等等。 
  三是自由团体组织建立的科技传播网站,例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 
  另外,以上这些网站或版块都很注意与移动媒体公共平台的关联,纷纷设立了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通过推送信息、定制阅读等方式吸引受众。 
  2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表现出的特点 
  2.1 追踪重大科技新闻热点,开设集中全面的专题报道 
  新媒体善于利用近期出现科技新闻热点的机遇,持续追踪,形成同步式、跟进式报道,有些还会开设新闻专题,以求专业性与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2013年6月11日�D�D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各项任务。各网站纷纷开设专题报道:人民网科技频道“神十来了”、新浪网“太空的中国力量�D�D神十交会天宫 新浪特别报道”、中国新闻网“神十飞天�D�D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全景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专题”等。每个专题的所有版块合作组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细致深入的科技传播活动,完成了向受众传递科技知识的作用。 
  2.2 格外注重与传统媒体和受众的联动 
  新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视频大多来自于有经验的传统媒体。在神十报道上,多数媒体还是保持新华社在“神五”发射时所形成的传统报道范式;《我的太空梦》系列网络互动节目也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反馈手段使得新媒体必须充分重视受众。2013年6月12日,网络爆发了“女宇航员王亚平被爆年龄造假”的传言,并且光是@作家-天佑一条“佐证”微博的转发量就达到5000条以上。新华社立即采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3日获得官方回应,当即在网络上向广大网友澄清。这样,辟谣信息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维护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2.3 专业性与平民化兼容,传播主流价值观 
  科技传播内容和题材贴近受众,这是决定科技新闻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人民网《“太空之吻”背后的“支撑点”�D�D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解读》,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称为“太空之吻”。新闻内容将趣味性寓于科技传播中,但同时又不失语言的准确度和确切度。 
  这种平民化的传播方式并未抹杀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反而更好地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从太空授课,说到中国梦的实现》、《张洪泉:“太空授课”让中国梦飞》、《“太空授课”将中国梦写在了外太空》、《关注太空授课,点亮“中国梦”》等都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例证。 
  2.4 利用移动媒体平台丰富内容、拓展角度 
  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在科技传播中最通常的做法是在新闻末尾附链接到专题特别报道,网民可以直接打开专题网站。这样就能弥补字数限制,让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受众可以进一步详细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同时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良好的交互性与传播媒体的多样性。 
  3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临时作用明显,缺乏长效平台 
  我国的科技传播平台主要还是依赖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新媒体传播科技信息往往是一阵风,这说明我国还缺乏长效权威的科技传播平台,导致余温消减得也很快,这样势必影响公众科技意识的形成。因此,必须加快构筑科技传播权威网站,及时发布各类科普常识,满足不同类型受众需求;加强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鼓励专家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和互动,充分发挥微博服务科技传播的作用。 
  3.2 跟风明显,重复性大,科技传播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网络科技类文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新媒体要学会别出心裁,做好原创科技新闻中有特色的内容,避免趋同,否则容易失去受众关注的目光。另一方面,健全成熟的科技传播市场运营机制仍未建立,应当要及时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形成和谐良性的循环态势,真正带动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 
  3.3 媒介从业人员科学知识和素养欠缺,科学界与传媒界交流合作较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琦认为,科学传播者必须自己懂科学,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科学知识。 
  新媒体仍要提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产品标准,加强媒介传播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界与传媒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树立共同承担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防止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或误读。 
  3.4 微博等公共平台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在科技传播中,评论与转发失衡的现象随处可见。原因是评论需要互动者构思和重新组织语言,而转发只需举手之劳,但是只有评论才使得互动更具深度。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发布的21条关于“太空授课”的原创微博中,有18条的“转发”与“评论”比在2:1以上,二者比例最高时可达6:1。由此可见,微博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4 结论 
  新媒介环境下,人人都是科技的传播者,也都是科技的受益者。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还要适应新要求,积极关心受众、主动回应受众,彰显主流,凝聚力量,最终唱响主旋律。毕竟,新媒体科技传播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推进科学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7(1):10. 
  [2]王少磊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4. 
  [3]陶贤都.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J].社会科学家,2008(6):114-116. 
  [4]纪珊珊.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