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向大海要水喝的工程师

 朱力:向大海要水喝的工程师
    ■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本报记者 王 怡
    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颁布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16世纪末,人类试着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来制取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
    然而,这要为此付出不小的成本。目前,全世界主流的海水淡化技术是反渗透、多级闪蒸和低温多效等,其中反渗透运行成本最低。从实验室中的反渗透技术制备到真正组建成大型的海水淡化工厂,这一切并不容易,而朱力做到了。
    近日,记者在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见到了担任过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设计经理和调试经理的朱力。目前他是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副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
    1983年大学毕业,专业为机械制造的朱力被分到了浙江的一家制药厂。在那里,朱力负责维护生产车间机器以及设计组装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此时的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还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是其中作为科研机构的海水淡化研究室。
    直到1992年,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计划开始大的发展,向社会广泛征调工程师。朱力带着他在药厂积累的十多年工作经验,加入到这个新组建的团队中。
    在之后的20多年中,朱力和同事们一起承接各种大大小小与水有关的工程项目,其中2010年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是目前由我国国内公司承接的最大规模海水淡化项目。提起这段工作经历,很多场景让朱力历历在目。
    “作为曹妃甸项目的主要投资方,阿科凌是一家挪威企业,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与外资企业打交道”。朱力说,投资方为了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专门聘请了专业的工程管理公司和由世界各国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外国专家对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论证,而投资方要求在项目开工前进行中试,只有一切数据都符合工程标准,海水淡化的项目才可以正式启动。面对多方的各种要求,朱力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中试,达到了近于苛刻的要求。
    既要按照投资方聘请的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要求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工期。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一个大型的海水淡化厂成了摆在朱力和同事面前的巨大挑战。
    “把实验室里可以成功的实验,放大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建成工厂进行生产就没有那么容易。这中间会有很多变量导致工程的失败。”朱力作为项目设计经理和调试经理,大到整个车间设备的装配,小到防腐涂层材料的选取都需要进行定夺或是和专家团队进行讨论。
    为此,朱力将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集中到了一个办公室内进行设计工作,实现了从工艺到设备,设备到电气,电气到仪表,仪表到管道的一条龙设计思路,使整个团队的设计工作真正达到了设计文件有理可查,有据可依的程度。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参数,都有明确出处,以保证设备和仪表的选型,“这与我们之前的工作习惯和流程并不相同,但这也确实保证了我们的工程质量。”朱力说。
    在实际的工作中,朱力不仅改进了工作方法,同时也有很多应用的创新。在海水淡化的系统设计中,为了实现反渗透膜在高水温条件下的脱硼率,通常会使用调节反渗透装置的进水pH值等方法来解决。但为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朱力大胆提出了根据水温条件变化,切换膜数量的方案,更经济、便捷地解决了反渗透膜在高水温条件下的脱硼率。这个创新最终也获得了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认可。
    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不仅让朱力和他的团队赢得了挑战,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管理经验,同时还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朱力说:“在完成曹妃甸项目后,我们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在印尼、菲律宾、越南、突尼斯和中东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承接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我们的优势在于能优化系统集成,节约投资成本。”
    从海水淡化到膜法的多领域应用,朱力和他的团队在一个又一个工程中,不断总结成败,积累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那个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人”。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